就在臨邛酒廠停產的消息令業內外震動的同時,成都白酒企業卻顯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在邛崍名酒工業園區內,一輛輛大車滿載著白酒往外熱銷。
“其實臨邛酒廠停產只是個案,我們邛崍的酒企整體很健康。”邛崍市經信局局長、邛崍市酒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謝平11月21日告訴記者,當地酒企在白酒行業深度調整時期,把握機會不斷創新升級,已經形成了特色產業集群。龍頭企業還探索出復合式、體驗式的酒莊文化,帶領行業更健康、穩定地發展。
停產只是個案 行業整體逆勢增長
臨邛地區作為成都曾經的原酒龍頭企業之一,其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年臨邛地區為山東孔府酒提供原酒,每天往外運十多輛卡車的情景,現在許多當地人都還有印象。
但在過去的白酒“黃金十年”間,臨邛酒廠因為企業交接班問題、多元化投資失敗、品牌策略未能順應時勢,導致其早已跌出了當地龍頭企業的隊伍,最終資金斷裂,走到了停產的地步。據悉,去年臨邛的總營業額不到百萬,在當地172家酒企中排名靠后。
白酒“黃金十年”雖然淘汰了一些曾經輝煌的酒企,但也練就出了一批更具實力的新龍頭酒企。謝平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邛崍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4.34億元,同比增長17.9%;主營業務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年產值達到2000萬以上的有25家,達到百萬元的有79家。在當地打造的名酒工業園區內,云集了金六福、文君、漁樵、古井等外來和本土等29家酒企,其中不乏年營業額數億元的龍頭酒企。
“我們預計今年行業總產值能達到22億元,銷售增長也能達到10%。”謝平說,在全國白酒行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成都酒企逆勢增長實屬不易。
緊貼市場需求 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是怎樣做到的?成都的新龍頭酒企,有何制勝法寶?11月21日,記者來到了邛崍名酒工業園區,實地探訪了多家酒企。
下午2點半,四川金六福酒業公司的包裝車間和成品庫房正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情景:包裝流水線上,工人們正熟練地將酒瓶裝入外包裝盒,而搬運工人則馬不停蹄地將一箱箱成品搬上卡車。“一車有5000件酒,這兩天每天拉近十車。”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周乃禮告訴記者,臨近年末迎來傳統旺季,公司下個月8條生產線將全部開動,“到時候一天要往外拉40車的貨,現在我們正到處招包裝工人呢。”
為何生意那么紅火?周乃禮告訴記者,在白酒受到大環境影響后,公司迅速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于去年12月底推出了一款“超級綿柔”酒。“這個酒只賣28元,大受市場歡迎,一個月就賣了100萬件。”嘗到了甜頭后,公司又推出了兩款售價不超30元的酒,其中一款叫“私人定制”。“你想想,普通老百姓擺宴席請客用‘私人定制’酒,能不火嗎?況且它還那么實惠。”周乃禮說,公司就是摸準了大眾消費者的心理,不斷調整結構、推陳出新才贏得了市場。
另一家本土龍頭酒企漁樵集團,在當地酒企主攻外地市場時則苦練“內功”,一邊狠抓產品質量,一邊深耕本土市場,打造區域強勢品牌。董事長張成松介紹,前幾年推出的低端產品“二麻二麻”已在農村市場鋪好了渠道,隨著近兩年來居民消費的增長,他們新推出的升級版產品銷路完全不愁,“今年營收增幅達到30%,明年有望沖擊50%。”
酒廠變“酒莊”探索酒文化產業之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轉型升級、不斷創新已經成為了成都酒企的“新常態”。當地有名的古川酒廠去年的銷售額超過了3億元,但公司的掌舵人、邛崍市釀酒協會會長楊明卻并不滿足于“一條腿”走路。
早在十年前,楊明就開始探索酒企的復合式發展、體驗式營銷,他投資了上億元建了個“古川酒莊”,酒莊集白酒文化和園林文化于一體,按釀酒及制曲車間、包裝中心、手工釀酒坊、地下收藏酒窖、原始風貌酒庫、酒文化博物館及江南園林會所等多功能區域進行布局。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座傳統風格的四合院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據楊明介紹,這是專門從川北整體移過來的舊式四合院,占地有1400平米,光運費就花了20萬。而在地下酒窖,還放著上千壇公司、私人定制收藏的好酒。
“我們的白酒業歷史綿長,酒文化非常深厚,現在酒企單純依托生產酒、銷售酒這種傳統的模式,肯定打不贏。”楊明說,酒企應該不斷探索創新,在酒文化上做足功夫。
“傳統酒企探索創新模式,在成都遠遠不止古川一家。”謝平說,盡管目前白酒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現狀、受到限制“三公消費”的影響,但正是借著行業調結構的時機,已經形成產業集群的邛酒正在向集中、集群、集約化的方向發展。
謝平表示,酒企現在要做的,一是內修素質,靠技術提高白酒的質量,二是外樹形象,打造區域品牌,走良性發展道路。“酒企必將在行業洗牌和兼并重組后走上更好的發展道路,我們也非常有信心。”謝平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