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顯示,2020年,預計葡萄酒完成產量40萬千升,比“十二五”末下降65.5%;完成銷售收入120億元,同比下降74.3%;實現利潤10億元,同比下降80.8%。
受疫情影響及市場競爭激烈所致,2020年葡萄酒市場面臨著較大的業績壓力,葡萄酒產業如何于變局中開新局?
01、沒有精力說競爭了
“我們沒有心思和精力再說競爭了,我們要合合發展,合作合群,必須像羊群一樣抱團,去面對這個風雨飄搖的市場。”葡萄酒行業觀察家、評論家,葡界論壇創始人董樹國用“三個要”詮釋了“中國的葡萄酒企業要完善自身的產業鏈,達成共識,統一宣傳,合合發展,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共同繁榮中國葡萄酒市場”的觀點。
董樹國說:“生產、銷售和市場占有率仍然不斷下滑,加之經濟大環境和疫情大流行的影響,未知的、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我們要上一個臺階看問題,下一個臺階做事情。”
董樹國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世界,我們的品種、設備、技術或釀酒師、品質訴求、文化、展會、大賽、論壇等與世界同頻共振,早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要消除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說法。我們要站在中國市場高度看中國市場,因為做進口酒的也是中國人,是大家的努力,共同繁榮了中國市場,誰也沒規定做進口酒的不能賣國產酒。”
02、兄弟企業要凝心聚力
“大河有水小河滿,這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所以,任何產區、任何規模的酒莊,都要具備更大的格局觀。”基于國產葡萄酒發展的現狀,寧夏西鴿酒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言志提出了大局觀的理念。
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8月,國產葡萄酒產量16.78萬千升,同比下降28.9%。自2012年高峰后,國產葡萄酒連續下滑了7年;進口葡萄酒在2017年量額達到峰值后,也接連下滑了2年。
在席卷全球的疫情沖擊下,今年一季度國產酒與進口酒都經歷了斷崖式的下降,其中國產葡萄酒出現歷年來最大降幅,中國報告大廳的監測統計顯示:2020年1~2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3.6萬千升,下降67.6%。
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健表示:“我們從5、6月份起逐步恢復,9月份已基本恢復到2019年9月同期水平。預計后三個月會與2019年同期水平持平或略好一些,略差的可能性也有,但相對不大。”
孫健在列舉張裕的市場銷售情況時提出:“未來幾個月、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大概率不會再出現上半年疫情時期的低點,葡萄酒行業經歷大低谷之后必將迎來拐點,進入上升爬坡期,這是大陽線的起始點。”
展望未來,孫健提出“競合發展,做大中國葡萄酒市場蛋糕”的觀點,并提出行業要處理好三個問題:一是如何合力培育更多消費者,爭取更大的蛋糕;二是國產酒與進口酒要在良好的競合發展框架下,看誰能給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消費體驗,誰能謀求自身更大的發展;三是每個企業都要在新形勢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生存發展之路。
當然,做大葡萄酒市場存量最根本的要做好消費者的溝通工作,最核心的就是提升自身與主流消費者打交道的能力。
孫健提出“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各個兄弟企業凝心聚力,積極創變”。
03、構建行業良好生態
關于“十四五”期間葡萄酒推廣的主要任務,《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以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需求為己任,重視產品差異化創新,實現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差異化,高檔、中檔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發展,布局合理產品結構,繼續加強葡萄酒文化建設,建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
建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構建行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葡萄酒行業突破、突圍的有效路徑。
茅臺葡萄酒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司徒軍提出構建行業良好生態應從三方面著手:一要堅持品質為先,以優質產品塑造品牌卓越口碑,為消費者提供酒體協調、風味穩定的高品質葡萄酒,滿足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消費需求;二要堅持文化引領,以文化發展打破品牌邊界。企業需要弘揚品牌特點和東方特色,通過一系列有意思、有內涵的品牌文化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中國葡萄酒的粉絲;三要堅持服務營銷,打造“葡萄酒廠商命運共同體”。企業要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建立合作共贏的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