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醬酒的渠道高利潤是經銷商追逐的核心動力。但從近期的市場反饋來看,醬酒產品的渠道價格“倒掛”成普遍現象,少則三五十,多則上百元。
在價格“倒掛”的同時,還有醬酒大省出現局部市場“倒戈”濃香,有酒商“撤退”等現象,再加上,今年秋糖上的氛圍冷清......種種跡象的“疊加”,以致于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當渠道商的高利潤難以兌現時,醬酒市場是否到了降溫的“拐點”?
01、渠道價格“倒掛”,最高上百元
“現在很多醬酒品牌的價格都出現了‘倒掛’。”廣東醬酒經銷商郝龍(化名)指出,這是因為產品價格普遍偏高,消費者無法接受,大部分的貨都堆在了渠道里。
據多名經銷商反映,近段時間,市場上的主流醬酒品牌價格都出現了下跌;情況好一些的,批發價與出廠價持平,其它的則普遍都要“倒掛”50元左右,有的甚至“倒掛”上百元。
“從春糖到現在,醬酒市場行情價的降幅有15%左右。”貴州經銷商羅政告訴微酒記者,“今年,很多廠家都在提出廠價,同時也給了經銷商更多的支持。這其實是想把產品的零售價拉上去,但事實上并不見效,反而還在下跌。”
郝龍則補充道:“一般是從囤貨最多的品牌出現問題,當這個品牌出現低價,其他品牌就會隨即跟上。所以,一旦出現拋貨,就不僅是某個品牌的問題。”
“近一年多來,醬酒賣得很瘋狂。特別是二三線這些大品牌,買貨的不是為了喝或者賣,而是囤起來等升值。但今年,醬酒大省都在降溫,比如山東部分市場喝濃香的又多了起來,有的又成了主流。”羅政說道。
山東某經銷商表示:“之前只要是品牌醬酒,什么都囤。最瘋的時候一周內天天不同價。結果到了九、十月份,完全變成了另一幅景象,現在一倉庫的貨全都出不了,只能囤著干著急。”
對此,有行業人士認為:“有的醬酒廠家的自我感覺太好了。經銷商的追捧導致了醬酒渠道熱的假象,也讓廠家沉浸在‘自嗨’之中,意識不到背后的風險。如今,很多廠家招商都是百萬級別的,不管賣不賣得掉,門檻卻絲毫不降。”
02、醬酒價格為何難挺?
從去年下半年的風光無二,到如今的市場價格“倒掛”,甚至有的在抽身撤退——以高利潤打天下的醬酒,為何在短短一年間光環漸褪?
今年7月,微酒曾刊發【醬酒的庫存轉移游戲】一文,詳細描述了醬酒的市場“奇景”——大多數時候,醬酒并沒有被喝掉,它們要么囤在倉庫里,要么在渠道中循環。
正是這樣持續的、大面積的囤貨行為,使得醬酒的開瓶率極低,從而為如今醬酒在渠道“降溫”埋下了隱患。
四川酒業人士臧柯廷表示:“如今,廠家與經銷商是脫節的。品牌方以為渠道熱,產品就賣得動、好招商;經銷商與消費者又是脫節的,很難迅速對接到目標客戶。其實,現在大多數醬酒招商并不輕松,很多經銷商面對小品牌或開發產品心里都打鼓,擔心賣不動。而且,消費者現在購酒的渠道太過碎片化,好的團購渠道很有限,銷售工作并不好做。”
除了廠家對市場的過度樂觀,微酒記者經多方采訪,認為近來醬酒價格下跌還有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醬酒的價格普遍偏高,和大眾消費水平相距甚遠。
眾所周知,1000元是中國白酒的價位現實“天花板”,而許多醬酒品牌為了“對標”茅臺,定價在千元的比比皆是;甚至定價兩、三千元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排除了大部分的消費者,導致了只囤不喝,如今賣不掉也沒人喝的現象。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和點狀疫情影響,大眾消費力疲軟。
有經銷商表示,從今年“雙節”的銷售情況來看,喝高端酒的消費者在減少,這是很明顯的變化。而不確定的點狀疫情,也使經銷商傾向于盡量少囤貨,以現金為王。
第三,醬酒產能充足,并不稀缺。
有行業人士分析指出,茅臺鎮如今寸土寸金,所有能釀酒的企業都在做醬酒,加上瀘州古藺和赤水產區,醬酒的產能其實是充足的,而且渠道中還囤留著大量的貨,大部分的醬酒已經不存在“物以稀為貴”的說法。
第四,即將備戰“開門紅”,倒逼渠道要回籠現金。
微酒記者了解到,部分醬酒企業要求經銷商在12月付20%或更高比例的“開門紅”,而很多經銷商因為手上的貨出不去,已經沒有大筆現金再去訂貨,因此只得降價銷售來回籠資金。
嘉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建明告訴微酒記者:“事實上,如果市場再理性一點,很多老庫存是可以賣掉的。近兩年來,市場對醬酒有漲價的預期,所以都不賣,認為囤著能賺更多,導致錯過了動銷良機,產品越積越多,F在,一些經銷商為了回籠現金流,把以前的老庫存一下子倒了出來,這是矯枉過正。”
潮汕某經銷商表示:“其實在這波醬酒熱之前,很多產品都是正常鋪市的,動銷情況也不錯。但后來,大家都把醬酒當成了理財產品,只囤不賣,這些產品相當于在終端消失了。”
溫建明表示:“其實,現在的價格相比于去年同期并不算是‘倒掛’,但今年酒廠們都在漲價,所以大家覺得降溫了。但對于渠道商來說,還是能夠盈利的。”
03、有酒商戰略性撤退,醬酒將“洗牌”?
對于醬酒的這一輪降溫,某行業人士表示:“雖然有漲有跌并不奇怪,但醬酒的這輪降溫不同于以往,有可能是行業洗牌的前兆。行業是有周期性的,前三年,醬酒品類熱了起來,那么接下來的三年,應該就是要進入調整期。消費市場對醬酒品牌的認知度其實并不高,接下來,誰更務實,誰就能夠更快占據有利位置。”
部分經銷商則認為:“這次降溫最大的作用是優勝劣汰,能夠為行業清理掉一些無視市場規律的小品牌。降價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穩住,對大品牌來說問題不大。醬酒的消費需求肯定還在,但要理性看待。”
與此同時,經銷商群體也意識到了醬酒并不好賣。多名經銷商告訴微酒記者:“摸爬滾打多年的白酒商還能給自己兜底,葡萄酒商遭受的損失就比較大了。這群人并不了解醬酒,手上也沒有好的資源,只能拿到小品牌的代理,賣不出去就容易砸在手里,難以變現。”
廣東某進口商表示,身邊的朋友有些已經準備撤離醬酒圈,預計到了明年,很多進口商都會回去繼續做葡萄酒。白酒板塊始終要進行品牌化運作,要以品牌來驅動銷量,這與碎片化的葡萄酒市場有著本質的區別。
對于醬酒今后的發展,行業人士普遍并不悲觀,主流意見是認為調整期能夠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這一波的醬酒熱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一來,它帶動了整個酒業市場的消費熱度;二來,它也的確為醬香挖掘出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但往后走,不會那么瘋狂了,各家企業應該會慢慢縮減品牌,往回收一收。”溫建明說道。
羅政則表示,一個品類想要一直維持高毛利是不現實的,現在不像以前那么信息閉塞,越是大品牌,價格就越透明。到最后,還是要靠酒廠的政策和返點來支持。
而在微酒記者看來,如今的局面,品牌方和經銷商可能都要進行一定的反思——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市場能否承擔得起大量的高端消費,消費者又是否會愿意為品牌力弱的高價產品買單?
在茅臺的引領下,醬酒品類“揭竿而起”,一躍而上成為近兩年來酒業的話題中心。而助推醬酒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則在于能否將渠道端的熱度轉化為消費端的熱度。這是一場涉及品質、價格、營銷、服務的宏大戰役,唯有均衡務實,方可制勝。(原標題:渠道價格“倒掛”,醬酒利潤神話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