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本該是收獲的季節,但在酒行業,各種不確定因素卻在聚集發酵。
日前,貴州茅臺發布的2018年三季報業績數據顯示,第三季度貴州茅臺實現營業總收入197.2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89.7億元,同比增長2.7%。按照常理,三季度屬于中秋、國慶雙節前的采購旺季,三季度營收與利潤的個位數增長,引發了茅臺股價一字跌停,僅僅兩個交易日,市值蒸發1081.59億元。受此影響,整個釀酒板塊盤中下跌,多支白酒股遭拋售,引發市場恐慌。今世緣、舍得酒業、洋河股份、水井坊、伊力特、五糧液、貴州茅臺、古井貢酒、口子窖、山西汾酒等10余支個股集體跌停;其余跌幅則超9%。
其實此番下行在股市上早有征兆可尋——茅臺之前,一向定位高端酒,并在下半年推出超高端新品“水井坊博物館壹號”的水井坊三季報即出,就引發爭議。主要集中在銷售費用的猛增和旺季業績低于投資者預期。報告顯示,其1~9月實現營業收入21.39億元,同比增長45.36%;凈利潤4.63億元,同比增長90.15%,但與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同比58.97%、133.59%的增速相比,環比下降明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茅臺,水井坊的股市表現,似乎也預示著高端白酒在本輪行業復蘇中的引領地位正在發生動搖,其指向性作用正在削弱,未來白酒行業或將進入諸侯各顯神通的戰國時代。
給行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的要素疊加,還在于行業龍頭企業近期頻發的人事變動。進入2018年以來,茅臺人事變動的頻次之高為近十年來所罕見。5月,袁仁國閃電卸任董事長之職,由黨委書記李保芳接替,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業務+行政格局,重新回歸大一統。
正當外界猜測袁仁國的卸任僅僅是個人偶發因素的時候,貴州省國資委一紙任免通知,宣布季克良不再擔任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貴州省酒業高級技術顧問職務;茅臺集團前總經理劉自力也不再擔任技術顧問職務。技術偶像退出公眾視野,讓外界頗感意外。
9月,任職多年的老書記趙書躍到點離場,由貴州盤江電力集團王焱就任茅臺集團黨委委員、副書記;同時進行的,是對72人的交流調整以及180人的提拔任用。茅臺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完成了所謂“新老交替”。
正當外界認為茅臺的調整基本到位之時,10月31日下午,茅臺集團召開領導干部大會,宣布李靜仁任茅臺集團副總經理、總會計師,根據貴州省國資委建議,2011年任職至今的茅臺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會計師楊建軍不再擔任總會計師。李靜仁此前為貴州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副局長,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曾擔任貴州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總會計師。與此同時,原分管茅臺酒銷售工作的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茅臺銷售公司董事長王崇琳,則被調任至貴州省交通建設集團任副總經理。更有未經證實的消息傳出,由李保芳代職的茅臺集團總經理一職或將迎來“空降兵”,但當事各方均未置可否。
頻繁的人事調整,不可避免的引發行業與投資者的側目。長期以來,茅臺以業務先導擅長,技術、品牌、營銷是其秉持的三大優勢,而技術與業務是根本,正是因為有對技術的了解和深度自信,當年茅臺才敢于頂住上級“大上快上”的壓力和市場的誘惑,限產并堅持五年投放的節奏,最終走上正確的道路,與國際高端品牌同臺共舞。如今,茅臺人事結構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未來走勢與戰略思想是否延續,各方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