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芳接替袁仁國任茅臺集團董事長后,這一白酒巨無霸的經營范圍發生重大變更。
10月31日,新京報記者獨家獲悉,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茅臺集團)的經營范圍發生變更,新增了房地產開發及租賃、互聯網產業等多個內容。
具體看來,此前茅臺集團的經營范圍包括:酒類產品的生產經營;包裝材料、飲料的生產銷售;餐飲、住宿、旅游、運輸服務;進出口貿易業務;商業、辦公用房出租、停車場管理;其他法律法規允許的行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變更后,茅臺集團的經營范圍包括:酒類產品的生產經營(主營) ;酒類產品的生產技術咨詢與服務;包裝材料、飲料的生產銷售;餐飲、住宿、旅游、物流運輸;進出口貿易業務;互聯網產業;房地產開發及租賃、停車場管理;教育、衛生;生態農業。
此番經營范圍調整,恰逢茅臺集團高層持續變動。
今年5月,上市公司貴州茅臺發布公告,宣布李保芳接替袁仁國出任茅臺集團及茅臺股份公司董事長一職,茅臺正式進入“李保芳時代”。
10月31日,茅臺集團召開領導干部大會,宣布省國資委黨委和省國資委的任免通知:李靜仁同志任茅臺集團黨委委員、董事,推薦為總經理、總會計師,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人選。
根據最新茅臺上市公司三季度報,今年第三季度收入197.19億元,同比增速3.82%;凈利潤89.69億元,同比增長2.70%,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均未達到4%,盡管本年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現金流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生產、銷售狀況也無異常,但三季度的增幅遠低于去年同期,引發了投資者對茅臺未來的不確定預期。
茅臺集團對多元化擴張早有部署。新京報記者獲悉,茅臺集團當前的發展方針是:一品為主、系列開發,確保做好酒內文章;做精主業、上下延伸,理性拓展酒外天地。
有媒體指出,近幾年,茅臺集團相繼涉獵基金、租賃、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領域,茅臺集團“金融帝國”雛形已初現。
據悉,早在2014年,茅臺集團出資1.53億元進入基金領域,與建行旗下的建信信托共同組建茅臺建信(貴州)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控股51%;2016年,茅臺集團出資4億元進入金融租賃領域,參與發起成立貴陽貴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持股20%;茅臺集團還對保險業表現出了興趣,2017年2月投資2億元參與了華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設立,并以2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2017年3月又擬投資1.8億元持股15%參與設立多彩財險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在2017年,茅臺集團聯手華康保險等多家公司,擬投資組建廣東絲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這標志著茅臺集團即將進入券商領域。此外,茅臺集團及其子公司貴州茅臺還相繼對交通銀行、貴陽銀行、貴州銀行等進行股權財務投資。
在房地產業,茅臺集團也有布局。
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8月,茅臺集團在三亞海棠灣為度假村項目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海南旅游地產項目總投資額約22億元。項目占地300余畝,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這被認為是茅臺集團繼貴陽商業地產項目之后在房地產行業的又一舉措。
而在互聯網領域,茅臺集團投資動作雖然較少,但也有“觸網”動作,其中之一就是電商。
2014年6月,貴州茅臺集團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壹億元,是茅臺集團為充分整合集團內部資源和線下實體、滿足市場發展需求、推動傳統營銷模式調整轉型而發起成立的控股子公司, 目前主營業務是通過官方線上銷售茅臺集團旗下酒類產品。經營模式有B2B、B2C及O2O等。除茅臺商城和茅臺微商城外,還運營了包括天貓、工行融e購等十幾家第三方平臺的官方旗艦店。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跨界擴張的同時,茅臺集團也在著手梳理、整合自身的多元化產業。
新京報記者獲悉,為了通過清理整合,退出存在定位模糊、管理不善,經營情況差以及與茅臺集團戰略發展規劃不相匹配、不能形成有力戰略支撐的部分下屬公司及參股企業,自2018年7月開始,茅臺集團下屬各類公司及參股企業要嚴格遵循“依法依規、誰出資誰負責”的原則,按照“分級、分類、一企一策”的工作思路,周密細致地推進清理整合,確保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對51家分(子)公司的清理整合工作。
茅臺集團總經理助理、財務處處長汪智明公開表示,各牽頭單位要倒排時間,確保8月起全面開展工作,2018年完成27家,2019年全部完成。此項工作要合法合規,清算工作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管理規定要求執行,履行相關報批程序。
“對涉及到職工安置的問題,要依法依規妥善解決保障好職工切身利益,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糾紛,防止集團公司聲譽受損。要保障國有資產權益,涉及股權轉讓的,要按國有資產轉讓規定執行,規范國有資產處置程序,嚴防國有資產流失”,汪智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