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醬香型白酒的快速發展,宣傳、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問題開始顯現。對于走在前面的醬酒企業來說,有必要在“茅臺鎮”、“12987工藝”、“大曲坤沙”之外尋求新的差異化門檻。
在這樣的背景下,諸多品牌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原糧”。
01、頭部品牌先后入局,“擁糧自重”
茅臺鎮正宗醬酒的原料是紅纓子糯高粱,它粒小飽滿,呈醬紅色,當地人稱其為“沙”。
近年來,隨著醬酒市場的迅速擴大,紅纓子糯高粱的種植規模也水漲船高。據悉,目前貴州省紅纓子糯高粱的種植面積約300萬畝,每畝產量最低500斤,最高可達1000斤。有專家調查統計后算出其平均畝產約為700斤。
有別于農戶的自產自銷,上述300萬畝紅纓子糯高粱中的很大一部分早在種植之前就被頭部醬酒品牌給提前“鎖定”了。
以茅臺為例,據《貴州茅臺酒釀造用有機高粱基地適用技術手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茅臺在赤水河中游共擁有五大紅纓子高粱基地(仁懷、習水、金沙、播州、匯川),合計認證有機地塊160萬畝,可實現產能27.95萬噸(注:有機高粱種植需要輪作)。
規模第二大的是習酒,據貴州日報報道,目前習酒有機高粱基地規模在50多萬畝左右。
此外,其他醬酒品牌也各自建有原糧基地:
國臺在仁懷及相鄰地區打造了10萬畝有機高粱基地,未來將擴產至20萬畝;
金沙在金沙產區打造了5萬余畝高粱基地,并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釣魚臺在遵義周邊打造了八個糯高粱生產基地,年種植面積達三萬余畝;
勁牌醬酒打造了4大高粱種植基地;
珍酒與遵義下屬7個區縣、15個鄉鎮簽訂了近13萬畝高粱收購協議;
而在貴州之外,郎酒也在川南地區建設了專門的紅高粱種植基地,面積達40萬畝。
02、以糧為本,錦繡文章
各大酒企圍繞紅纓子糯高粱做文章,是對品質追求的一種表達。
以金沙酒業今年9月初舉辦的紅高粱節為例:活動期間,組織經銷商親自走進高粱基地,并參與收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強化了經銷商的參與感,增強了廠商之間的認同度和對代理產品品質的了解。
國臺6月舉辦的“致敬河南麥農”活動也有著類似的目的。國臺把經銷商邀請到小麥基地,除了讓經銷商加強對國臺酒的了解,進一步強化了經銷商對國臺的品質認同。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酒企都對品質源頭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去年,茅臺集團出資2.81億元支持仁懷市建設高標準有機高粱種植示范基地,藉此打造高標準的“茅臺酒第一車間”;
2018年,五糧液提出三年升級建設100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汾酒則建設了100萬畝原糧基地,種類涵蓋高粱、大麥、豌豆等,并通過舉辦“走進山丹大麥基地,見證汾酒綠色品質”等活動,持續讓品質看得見;
而瀘州老窖的“瀘州高粱紅了”活動已經連續舉辦10年;
此外,還有諸如豐谷“吟望麥田,探秘豐谷”等活動,不勝枚舉。
可以看出,隨著近年來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健康意識的提高,白酒企業對產品的關注點已不再局限于氣味和口味,原糧端的把控已經成為主流白酒品牌的共同手段。
03、原糧建設的邏輯是什么?
主流白酒品牌紛紛加強原糧端建設,這不僅體現了品牌對品質的重視,更為關鍵的是增強了消費者和經銷商對品牌的認知。
在企業層面上,通過對原糧的打造,成功的構筑起了品質壁壘,這既是企業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同時也彰顯著品牌的價值。
特別是隨著醬酒產能的不斷擴大,對優質有機糯高粱需求的持續增長,加強原糧建設,能夠避免因原糧供應不暢而被“卡脖子”,同時還能通過對原糧種植和收儲的全方位把控,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
白酒行業是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多種產業的復雜產業鏈。酒企的原糧基地建設,體現著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同時也為上游的農業種植、中游的白酒釀造、下游的白酒經銷、末端的白酒消費構筑起了良好的價值共享和分配鏈條,實現了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和融合,為創造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提供了新的路徑。
更為關鍵的是,在原糧基地打造的過程中,酒企幫扶多地致富,與貧困戶簽訂購銷協議,成功的引導了高粱種植產業跟著市場走,構建了企業和農戶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微酒看來,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之下,依靠營銷打法來構建的競爭壁壘將越來越脆弱,而從生產原料環節開始管控品質,從而積累出的全產業鏈優勢卻是短時間內難以模仿的。
激烈的競爭,推動著企業在迎合消費趨勢的同時,從產業鏈的源頭去構筑品質壁壘,強化核心競爭力。
對于醬酒來說,在產區和品類高度一致的貴州產區,誰能夠在品牌獨特性的打造上提前占位,誰就更有希望實現“錯位競爭”,實現品牌突圍。
可以預料,隨著醬酒品牌集中度的不斷加強,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原糧的打造與競爭當中,而這場原糧戰爭的“硝煙”也將燃燒的更加旺盛。(原標題:醬酒品牌為何“擁糧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