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1日,19家上市白酒企業盡數披露半年報。(牛欄山因未公布白酒利潤和Q1白酒營收情況,故未在本文研究范圍)
單以數字論,第二季度除伊力特、皇臺雙降,金種子凈利潤下滑外,其余15家企業均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其中,營收和凈利潤增長最大的是汾酒,分別為173.25%和239.65%。
酒企整體業績雖好,但在總體業績營收的占比上卻并不均衡:茅、五、洋、汾、瀘五家企業合計營收約500億元,占總營收的八成以上。
盡管如此,舍得、酒鬼酒、水井坊等二線酒企依然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穩步高增長,反映出行業分化加快、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擴大,以及行業洗牌加速的趨勢。
01、營收普遍超越前年,行業徹底步入正常軌道
拆解半年報可以發現,二季度酒企在實現普遍性增長的同時,大部分的營收和利潤已經超越前年。
對比之下,大部分白酒上市企業今年二季度的發展狀況已超越前年同期。
貴州茅臺在二季度實現營收226.57億元,同比增長11.41%;實現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2.54%——以絕對的實力繼續保持“一超”地位。
五糧液的表現同樣強勁:4-6月,公司實現營收124.26億元,同比增長18.02%;實現凈利潤38.76億元,同比增長23.01%。
此外,洋河二季度實現營收50.23億元,同比增長20.75%;實現凈利潤17.99億元,同比增長28.59%。該數據已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這樣的表現,印證了洋河正在新領導層的指揮下步入新的增長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汾酒在二季度實現營收47.87億元,同比增長173.25%;實現凈利13.62億元,同比增長239.65%。營收和凈利潤的爆發式增長超越了其他名酒,秀了一把“汾酒速度”。從汾酒今年的持續發力來看,其沖擊行業三甲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至于瀘州老窖,雖在營收增速上顯得較為穩健,但其凈利潤增速卻僅次于汾酒,若與2019年同期比較,其凈利潤增幅已然翻番。這就反映出在高利潤、高結構、高價格的策略之下,瀘州老窖的產品結構體系調整已經初見成效,正在穩步向前。
從總體來看,去年雖遭遇了疫情的沖擊,但白酒行業的整體格局并沒有發生大幅的變化,高端品牌始終把控著市場主動權。隨著行業整體進入正常發展軌道,在行業集中度加強的大背景下,由茅臺領銜的“一超多強”格局愈加穩固。
02、二線梯隊喜憂參半,頭尾差距再擴大
與頭部品牌格局的穩定有所不同,二線梯隊在二季度呈現出強分化的趨勢。
在復星集團的賦能下,舍得酒業今年的業績猶如“開掛”,營收和凈利潤排名從前年的第13位躍升至第8位。對此,舍得方面表示:營業收入增長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受疫情影響,業績基數較低,而現金流變動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本期酒類業務銷售回款增加。
名次同樣有所提升的還有酒鬼酒。相較于2019年,酒鬼酒營收增長超過2倍,凈利潤增長近3倍。而從企業經營數據上來看,其產品整體毛利率也呈上升態勢。其中,酒鬼酒整體銷售毛利率80.31%,同比增長0.11個百分點;內參系列毛利率92.58%,同比增長0.06個百分點;酒鬼酒系列的毛利率則微降0.08個百分點。
與上述企業形成反差的則是伊力特、金種子和皇臺,其營收或凈利潤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在二季度排名前五的企業,其總和營收與凈利潤分別為492.06億元和197.97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總利潤的81.17%和89.25%。
前五企業的這兩個數據,已經超過了2019年19家上市酒企的總營收和總利潤!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此前曾分析稱:近三年來,白酒行業的增長帶有明顯的集中化趨勢,行業利潤進一步向前50名酒企集中。盡管國內擁有生產許可證的酒企數量超過7300家,但行業利潤基本集中在前4%的企業當中。
03、頭部增長靠優化,二線增長靠招商
半年報數據所透露出的另一個事實是:不同品牌之間的發展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
以茅臺、五糧液等為代表的頭部酒企,經銷商數量基本沒有增加,其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除銷量因素外,主要與渠道和產品結構的優化有較大關系。
例如茅臺系列酒上半年已完成60.6億元營收,約占去年營收的60.05%,五糧液系列酒則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四成。
此外,直銷模式也為頭部酒企貢獻了較大的業績增長。數據顯示,在上半年,直銷模式為茅臺貢獻了95.04億元收入,為五糧液貢獻了69.35億元收入。此外,瀘州老窖和古井貢酒也在該模式上獲益良多。
至于二線酒企,其業績主要與省外化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有較大關聯。
以今世緣為例,報告期內,其100元以上價格帶產品實現了兩位數的營收增長,50元以下產品則出現了兩位數的降低,同時,其省外經銷商增加了98家,形成了省內外經銷商4:6的態勢。
類似的情況在舍得、迎駕貢酒等企業上也有所體現。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汾酒就是一個特別的例子。過去幾年間,汾酒通過對自身產品結構的梳理,構建了青花汾酒、玻汾、竹葉青三大單品,并以此為契機向山西周邊發力,逐步拓展至整個北方,并向南擴張。從汾酒的發展路徑我們可以看到,“清香復興”正在從口號走向現實,同時,其現有的發展模式和成長路徑也為其他尚未完成全國化的酒企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相較于只體現營收和凈利潤的一季報,包含企業經銷商、產品結構、渠道模式在內的半年報更具參考價值。如果說一季度和四季度給了部分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那么相對平談的二季度和三季度就是頭部酒企拉開彼此距離的大好時機。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名酒渠道的下沉以及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除一季度外,很多酒企在其他幾個季度的營收差距并不十分明顯,除開企業財務調節的因素外,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市場淡季不淡的現狀。
二季度數據揭示出白酒行業集中化不斷加強的殘酷現狀。二線梯隊的酒企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產品結構,通過差異化的方式突圍,隨著名酒渠道的持續下沉和頭部酒企的不斷擴張,將有較大可能面臨邊緣化的命運。
04擠壓式競爭環境,重賽道更重方向
實際上相較于只體現營收和凈利潤的一季報,包含企業經銷商、產品結構、渠道模式的半年報更具有參考的價值。如果說一季度和四季度給了部分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那么相對平談的二季度和三季度就是頭部酒企拉開彼此距離的大好時機。
如果將Q1和Q2的業績增速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除了洋河、山西汾酒、古井貢酒、迎駕貢酒、老白干五家企業營收和凈利潤Q2增速大于Q1外,其他酒企在不同的業績數據上或多或少增速都有所下滑。
對此,有行業專家認為,Q2增速環比Q1增長的企業不論是頭部還是二線近兩年都動作頻頻,或是進行大刀闊斧式的內部改革,或大舉并購收購新銳區域品牌,而這些提前進行的布局正逐漸開始展現威力,在存量競爭階段,這樣的做法或許是酒企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方式。
此外,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隨著名酒渠道的下沉以及資源向頭部企業的集中,除一季度外很多酒企其他幾個季度之間的營收差距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差距,這背后除開企業財務調節的因素外,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市場上淡季不淡現狀。
由此可見,二季度數據的變化,背后展現的是白酒行業集中化態勢依然在不斷加強,并越發向大企業和大品牌集中的殘酷現狀。
二線梯隊的酒企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產品結構,通過差異化的方式突圍,隨著未來名酒渠道的持續下沉和如汾酒一類的頭部酒企的不斷擴張,這些企業將有較大可能會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原標題:白酒Q2: 三年對比,加速與分化背后的秘密 | 微酒讀報系列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