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事件從發生發酵再到結束,給了大眾一個相對滿意的處理結果,然而在討論之余,酒這個產品,再一次被稱為大眾批判。
酒作為社會新聞的“參與者”,一直站在“被告”的陪審席上,酒駕,酒后傷人,不當的酒桌文化……等等。作為大眾消費品,似乎沒有哪個品類有著這么多上榜理由。至少筆者沒有聽說過可樂喝多鬧事的。
究竟是誰,將酒桌文化推向了一個畸形的發展?此次事件的處理暫可對輿論有個交代,但由畸形酒桌文化引發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社會。多年來,胡喝、亂喝、有事喝沒事也喝的風俗讓人不堪重負,“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的勸酒辭藻聽得讓人上頭,“敬酒是尊重,拒絕是瞧不起”的扭曲觀念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因喝酒出現的鬧劇、釀成的慘劇時有發生。
在我國,酒的發展已有幾千年歷史。酒文化應運而生、由來已久。壽辰嫁娶、金榜題名等大事喜事,需要暢飲慶賀;逢年過節、親朋聚會、接風洗塵等日常生活,則無酒不成席。酒是媒介,能助興調動情緒。適量飲酒能夠分享快樂、產生共鳴、增進情感,有一定積極作用。
但有的人卻借著“酒勁”大做文章,將傳統酒文化中的“規矩”“禮儀”背后的等級秩序當做噱頭與借口,卻殊不知真正的酒文化應該如何傳遞。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酒業從業者也在對正確的飲酒文化在推廣,除了大眾熟知的勁酒在廣告宣傳之處就提醒過大眾勁酒雖好,不要貪杯外,作為行業協會,中國酒業協會也在近年中做了大量的飲酒宣傳周教育宣傳。隨著酒類產業的發展,推行理性飲酒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酒企承擔社會責任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倡導理性飲酒是漫長的過程,需要各酒企共同參與、持之以恒。倡導理性飲酒,與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倡導理性飲酒,更能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倡導理性飲酒,是中國酒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當下環境下,酒類與消費者之間的權衡,萬事萬物的使用都需要把握度,過度的飲用必然帶來惡果。當然在一段時間內,健康飲酒與酒場惡習還如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如影隨形很久,但是相信在健康合理的生活態度下,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對酒把控的重歸,也會在不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