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表示,天氣會對啤酒銷量產生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在他看來,天氣因素影響都只是短期的,深層次原因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
打開冰箱,王燁(化名)發現上個月囤積的那箱啤酒只少了三瓶,自7月13日入伏以來,北京幾乎每天都有雨,這要放在以往,冰箱里的啤酒早就所剩無幾了。
2014年整個行業就品嘗了一次“冷夏”之苦:全行業產銷量出現24年來首次負增長。對于2015年的形勢,啤酒圈看法不一。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天氣不配合,啤酒業基本靠天吃飯,第二、第三季度決定銷量的80%,冷夏有可能會讓企業2015年的計劃泡湯。”
旺季再遇冷夏
7月13日入伏,北京當日最高氣溫40℃,但隨后的一周,每天都有雨,最高氣溫已經降至19日的27℃。根據未來一周天氣預報,這種天氣還要持續一周,以雷陣雨為主,氣溫維持在21℃~29℃之間。
市民當然是很喜歡這樣的涼爽天氣,但卻把啤酒企業給急壞了。
目前,燕京啤酒在北京的市占率第一,且根據2014年財報,公司在華北地區的營收占比達41.72%。因此,北京和華北市場對燕京啤酒來說意義重大。
2014年,公司營收135.04億元,同比下降1.78%;啤酒銷量為532萬噸,同比下降6.9%。對于業績的表現,燕京啤酒在財報中提到了“經濟增速放緩”和“不利天氣”等負面影響。這種不利天氣指的就是不分區域市場雨天數量增加帶來的冷夏。
關于雪花啤酒和青島啤酒目前市場表現如何,截至記者發稿,仍未收到兩家企業的官方回應。
雪花啤酒2014年營收344.82億港元,同比增長4.5%;凈利潤為7.61億港元,同比下降19.3%。
“2014年,整體市場受宏觀經濟放緩影響而銷量低迷,在第三季度啤酒銷售旺季,長江中下游區域出現涼夏,影響當地銷量。”華潤創業年報中稱,與2013年同期的炎熱天氣相比,雪花啤酒業績受到天氣拖累。
雖然青島啤酒2014年各項指標持續增長,但仍難以擺脫大環境的低迷,業績增速也有所放緩。在財報中對行業形勢分析中,青島啤酒方面也提到了“氣候異常”因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啤酒行業基本靠天吃飯,形勢好的時候看不出天氣影響多大,市場低迷的時候則凸顯出來。“正常情況下,企業會有相關部門對天氣數據進行搜集,并對市場提前進行預判和評估。”但異常天氣是不可控的,酒企也只能順其自然,只能在日后(2015年會在8、9、10月)拼命沖業績。
啤酒消費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場景。“室內以易拉罐等中高端產品為主,往年趕上世界杯、奧運會等運動年,室內銷量會大增;室外以大排檔、夜宵消費居多,中低端產品為主,很容易受到陰雨天氣影響。”朱丹蓬分析稱,如果不施展“財技”,2015年全行業實際產銷量會下滑5%左右。
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對于啤酒業產銷量2014年首現負增長的原因分析,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不贊同放大天氣因素的影響。
“冰島也有啤酒廠,且國內人均啤酒消費量最大的城市是哈爾濱。”他反問記者:中國啤酒行業24年以來首次負增長,難道2014年是這24年以來最冷的一年嗎?
何勇表示,天氣會對啤酒銷量產生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在他看來,天氣因素影響都只是短期的,深層次原因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最近兩年,產品結構調整已經提升到一定程度,而這背后是消費需求的改變。消費者從喝飽到喝好,啤酒企業也要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從追求市場份額到追求發展質量。”
目前,國內前五大啤酒集團(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80%,再想通過并購來提升市場份額,已經開始在標的選擇上犯難了。
“警惕,但不過度擔憂,維護品類健康形象,優化產品組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百威英博亞太區市場副總裁黃偉認為,練好內功,保證量與質雙軌并行最重要。
2013年燕京啤酒推出原漿白啤,讓行業眼前一亮,時隔兩年,2015年6月,青島啤酒推出全麥白啤,也加入到白啤酒隊列。日前,有消息稱,雪花啤酒也在醞釀推出白啤產品。
記者從電商網站上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白啤以中高端為主,價格大多在8~15元之間,各家酒企也明確這種產品是針對中高端市場的。
何勇介紹,目前中國啤酒產業利潤在世界上都是極低的,“我們的利潤稅收比是1∶4,而國外是4∶1。”他認為,人工、營銷和流通成本在不斷增加,啤酒企業未來必須提高產品檔次,讓價格與價值對等,才能取得大發展,產品結構調整成為行業必修課。
那么,連續兩年遭遇冷夏的國內啤酒業在2015年會有哪些變化?
朱丹蓬認為,下滑幅度不會只是2014年的0.96%那么小,除去壓貨以及財務技巧方面等因素,實際產銷量有可能會下滑5%以上。
何勇則樂觀地分析稱,2015年撇開變量因素,就產業本身和格局狀況來看,國內啤酒業不可能有大漲或大跌。“這么大的體量,加上充分競爭市場的自身調節,漲跌幅度都是很微小的。”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