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下的股權變動
有關啤酒兩大巨頭的股權事宜從年初就頗受關注,但現在看,一切都還存在變數。
2016年的11月3日,燕京啤酒在深交所互動易上回復投資者關于“2017年公司承諾的混改和股權激勵能否實現”時稱,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公司尚未具備實施公司業務骨干和管理層激勵計劃的條件,公司將在2017年6月30日前提出激勵預案。
而就在“6月30日前”這個敏感時間點前一周左右,燕京啤酒突然公告稱:“公司作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現因政策原因,股權激勵的承諾無法履行。”
而此前,《北京市國資委國有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發布顯示,2020年底,80%以上的北京市屬國有資本將集中到公共服務、基建、民生、戰略性產業等領域。規劃還提出,打造10至15家國內行業領先、實力強、規模大、品牌好的上市公司,每家競爭類企業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突出深化改革,推進企業改制上市。而在行業內,燕京啤酒是國內啤酒五強企業中唯一沒有外資啤酒巨頭背景的企業,這更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有分析曾認為,倘若燕啤通過混改引入戰略投資者,早先一直傾注努力的華潤啤酒或有先機,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啤酒巨頭以及非行業人士(可能性較小)介入的可能。需要關注的是,在6月10日,燕京已經發布公告實現了管理層的更換,在燕京啤酒集團37載的歷程中,伴隨企業走過34年風雨的靈魂人物李福成正式卸任。
資料顯示,新任董事長趙曉東為1972年出生,是四大啤酒上市公司掌門人中第一位70后。國金證券研究認為,公司管理團隊的年輕化有望給公司未來的經營管理帶來更加積極的改變,由年輕化管理層主導的市場化機制有望提速且日趨完善。
與此同時,2009年入股青島啤酒的朝日啤酒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朝日集團”)已經聘請了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為其持有的近20%青島啤酒股票尋求買家,但交易并沒有最終定下。
誰會接手?華潤?百威英博還是嘉士伯?亦或是新的業外投資方?可以說,不到最后蓋棺定論的那一刻,誰都有可能。而一旦是業內企業接手,這也意味著競爭格局的改變,中國啤酒“3+2”的格局或許會有異動。
可以說,2017年對啤酒行業來書,也是一個資本市場風起云涌的一個年份。除了青啤和燕京,珠江啤酒出現管理層人事變動、宣布定增、關閉分廠;重慶啤酒轉讓旗下子公司……
對國內啤酒企業而言,面對國外啤酒品牌的進逼,除了產品升級之外,機制體制上的革新尤為迫切,而這種產品革新與機制體制革新,勢必會帶動啤酒業格局發生改變。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幾大國內啤酒企業巨頭之間的股權合作或將更加深入,隱形結盟區隔市場同時降低內耗會成為競爭的常態。在集中度愈加提升的基礎之上,內資啤酒企業或將深度聯手來對抗百威英博和嘉士伯等在高端啤酒層面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