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葡萄酒市場競爭也日趨白熱化。繼2012年新西蘭葡萄酒享受零關稅后,智利、澳大利亞葡萄酒將分別在今年和2019年享受零關稅。業內人士認為,傳統法國產區已經形成固化印象,而一些新世界新產品,或者一些特色品類,也有可能帶動新的熱潮。
國內的進口商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辦公室近日發布的一份《中國進口葡萄酒指數及市場報告》顯示,2014年進口商的情況是:第一陣營的進口商大部分進口量下降;第二陣營新增加了一些進口商,比如江蘇洋河、溫州瑾瑜、中糧名莊薈、聯想佳沃等企業。
梁駿聰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無論進口商還是國產品牌,大部分葡萄酒商都處于轉型期中。所謂的市場回暖,“其實更多的是換了一批目標客戶而已”。2013年,酒商們都在思考和尋找新的市場所在,到了2014年,目標相對清晰。酒商們都開始考慮培養自己的客戶群,比如有品牌選擇從年輕的客戶群培養起。
而隨著大眾消費者占比增加、三公消費繼續下降,消費者趨于理性,葡萄酒的價格也在慢慢的從虛高到逐漸回歸到以中低端消費及理性消費為主,從目前的兩極分化向歐洲市場中低端消費占90%左右的健康消費結構轉變。
國產酒布局應戰
在中澳貿易協定正式簽訂前,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葡萄酒經濟研究中心發布報告稱,在未來幾年,中國葡萄酒需求將持續升溫,預計消費量將增加60%以上,同時國產葡萄酒將供不應求,到2018年,中國葡萄酒凈進口量將達到創紀錄的7.9億升。
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盡管該報告所稱的“2018年”是一個太過迫近的日期,但他們看好國內葡萄酒未來5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60%的增長。據業內人士預測,今后數年內,中國葡萄酒消費量的增長將主要集中在每瓶零售價為5-10美元和10-20美元的產品上,預計其銷售量同期升幅分別達到64%及69.48%,而每瓶售價高于20美元的葡萄酒增幅將會放慢,預計為23.58%。
葡萄酒生產在過去數年遭遇衰退,從2012年的138.16萬升下降到2014年的116.1萬升。2015年第一季度,葡萄酒生產和消費開始出現復蘇的跡象。民生證券在研報中稱,葡萄酒市場反轉跡象明顯,中國葡萄酒行業將邁入黃金十年,張裕作為行業標桿將充分受益。
作為國產葡萄酒的老字號,張裕在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的實施,繼續加大海外收購力度,吸收更多的海外葡萄酒優質資源,并繼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外,張裕建立了一支擁有100余名高級技術研發人員、200余名釀酒師和技師的技術研發與質量保證團隊。
而張裕公司五大核心市場,廣東、福建、江蘇過去兩年銷量持續提升,以酒莊酒銷售為主的山東、浙江市場銷量已觸底回升。張裕首次推出的低端品牌“醉詩仙”,其2015年一季度銷量也已達到1000噸。
張裕副總經理孫健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張裕的業績顯示,中端和低端的品牌增長得更好一些,呈現出很好的跡象,“張裕把更多的力度放在這些更市場化的群體上。”
長城葡萄酒方面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進口葡萄酒的放量增長,為國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加速了國內葡萄酒市場格局的優化,也對國內葡萄酒品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長城等國產品牌在今天仍舊能夠占據市場優勢,得益于擁有完善的本土渠道網絡、熟悉市場消費環境,以及采用集團化的品牌運營模式。“用差異化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緊跟市場趨勢,推陳出新,同時大力優化銷售渠道。”
楊敏的觀點是,國產葡萄酒的成本始終居高不下,與進口酒的競爭中,這一點難以被忽視。“國內葡萄園每1畝每年的土地租金是1000元,人工成本1000元,共2000元。同樣的法國成熟葡萄園,1畝地是150元,并且法國1個人可以種250畝葡萄園,因此法國人工成本比中國成本也要低。并且法國的產業鏈很成熟,瓶便宜,瓶塞子便宜,酒標印刷也便宜。”
但對于降關稅的影響,作為國產酒代表之一的張裕似乎并不特別在意,孫健表示,零關稅“不是今天才有的”,而且僅減免關稅,并不會使葡萄酒的終端價格變化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