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是識別某商品、服務或與其相關具體個人或企業的顯著標志。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隨著企業商標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因商標引發的糾紛不計其數,酒企也不能幸免,近期就有兩起商標糾紛訴諸法庭。
9月21號下午,四川省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原告)與河北大午酒業有限公司(被告)商標糾紛案在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9月15日下午,秦皇島天馬酒業有限公司(原告)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被告)以及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方)商標糾紛案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開庭審理。目前,兩起商標糾紛案未達成調解。
說起酒水行業最受關注的商標糾紛,還要數“三茅”傳人與茅臺酒廠的商標之爭。1988年,茅臺酒廠注冊了“華茅”、“王茅”、“賴茅”三個商標,但此后一直從未啟用過。隨著茅臺重啟“三茅”,多年未果的商標之爭再次浮上水面。“三茅”傳人——賴家傳人賴亞飛、王家傳人王崇雍和華家傳人華效先都曾對媒體公開表示,茅臺應該將商標歸還他們,而茅臺集團前董事長季克良則表示,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相信法律最終會妥善解決。
小小商標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它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形象展示、產品推廣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了企業的必爭之地,而相似的商標極易給消費者造成混淆,最易引發糾紛,比如上述兩個案子中的“五糧液”和“大午糧液”,“洋河”和“海洋河”。
在第一個案子中,四川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認為河北大午酒業有限公司在其生產銷售的白酒商品上使用與原告“五糧液”商標相近似的“大午糧液”商標,在廣告宣傳中使用“五糧品質 百姓價格”、“咱喝得起的五糧佳釀”等行為違反了《商標法》及有關法律規定,侵犯了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給原告造成損失巨大以及惡劣影響,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登報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
而河北大午酒業有限公司方面則認為“大午”這個名稱源于河北大午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孫大午的名字,“大午糧液”是“大午”的“糧液”,公司的大部分產品都冠以“大午”名字開頭,使用“大午”糧液四字的商品名稱只是遵循慣例。與此同時,在廣告宣傳中使用“五糧品質、百姓價格”、“咱喝得起的五糧佳釀”,是對自己產品的客觀描述,并沒有任何夸大其詞和虛假宣傳,“五糧品質”也并不是“五糧液”的專用名詞,因此不構成侵權。
第二個案子的經過是這樣的:2011年11月24日,秦皇島天馬酒業有限公司向商標局申請注冊使用范圍為第33類的果酒(含酒精)、燒酒等商品的“海洋河”商標,在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的異議申請下,商標局以該商標與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名下的多個圖文商標構成使用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為由裁定不予核準注冊。
對此,秦皇島天馬酒業有限公司認為,“海洋河”與被告的商標在整體結構和構成要素上有顯著不同,自身商標中的“洋河”指的是是撫寧縣的一條主要河流,蘊含了獨特的歷史、地理和文化內涵,以水源名稱作為酒類商品的商標是釀酒行業的慣常做法。
而第三方江蘇洋河酒廠認為,“洋河”是自己先登記并持續使用的商號,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享有絕對的在先權利,并且具有強于其河流名稱的第二含義,與自身建立了唯一對應的關系,“海洋河”與自身先注冊的“洋河”系列商標在字形、讀音、含義上高度近似,極易導致混淆和誤認,構成近似商標,應不予核準注冊。
近年來,商標侵權的表現形式不斷演變和發展,除了商標相近帶來的糾紛以及因此衍生的品牌宣傳和推廣違法行為,商標仿冒侵權事件也頻繁發生,使得酒企備受困擾,尤其是一些知名的酒水品牌。隨著《新商標法》的正式實施以及《新廣告法》的落地,此類行為將得到有效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