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了新西蘭葡萄酒行業的一個怪現象——由于酒瓶印上獎牌能促進購買,這讓近半數葡萄酒開始嘗試。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中國市場表現得更為極端。
有酒標貼上9塊獎牌
某次,筆者參加了某酒業公司舉辦的酒會。該公司主營白酒,同時也會銷售一些葡萄酒。在酒會上,主辦方宴請大家的一款葡萄酒,上面貼著9塊獎牌。據主辦方一名工作人員向筆者介紹:這款貼了許多獎牌的葡萄酒,在三四線城市銷售特別好。許多顧客看到這么多獎牌,會覺得酒的品質會非常好,拿去請客也大氣有面子。
筆者曾光顧廣東一縣級市場的酒窖,并遇到過類似產品。這家酒窖均是從某海外華人處采購的自營葡萄酒,其中有一款酒獲得了某個比賽的金獎,并被店家放在酒窖進門顯眼處予以展示,這款葡萄酒的瓶身也貼了一個大大的獎牌標識。
有意思的是,這個獎牌上有一長串英文文字,設計頗有“歐洲皇家范兒”,乍看之下以為是英國某機構頒發的獎項。但通過筆者查詢了解到,這個獎項是一個并不太權威的中國機構來頒發。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部分“大獎”門檻并不高
事實上,酒商要為自己的產品搞到一塊獎牌,并不是什么難事。
據一名經常參與各類評選活動的人士介紹到:如今的葡萄酒評選賽多如牛毛,就拿稍微有點知名的來說,法國就有五六個賽事,中國也有四五個賽事,沒有名氣的大獎賽更是數不勝數。隨便就可以搭臺,請幾位萄酒專家,開始評比和頒獎。
“其次,一些不太出名的所謂大獎,獲獎的門檻也確實不是很高,很多消費者以為葡萄酒大獎賽跟奧運會一樣,金獎只有一個,但事實上金獎卻有很多,銀獎、銅獎同樣如此。有的比賽為了討好送酒來參評的酒商(很多都會付費),從而擴大獲獎率,獲獎率在50%以上,甚至部分不靠譜的賽事中獎率甚至達到100%。”該名人士說到。
另據一名對葡萄酒大獎賽熟悉的人士向筆者介紹:少數大獎賽也存在舞弊的現象,比如如專門設置一些特別獎項,用于關照那些“關系戶”。
部分品牌把獲獎當成唯一,本末倒置
可以見得,葡萄酒要通過獲獎提高身價,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但筆者也接觸過一些本末倒置者。
筆者曾接觸到一些生產商,酷愛評獎,他們的酒不僅被送往各大比賽去參評并獲獎,但這家企業卻連年虧損。還有部分小酒莊,會專門釀造一些頂級葡萄酒參加國際大賽并獲獎?蛇@款酒要么并不量產,要么價格虛高,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一種做法。
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指出:這類本末倒置的事還很多。許多葡萄酒大賽都讓企業自己提供樣品。那么企業提供的樣品是否是自己的酒?跟市面上其他同款產品是否擁有相同的酒液?我對這一點是持懷疑態度的。
“另外,一些公司的A產品獲獎,結果所有同系列產品瓶身都在用這個獎牌,這肯定是不嚴謹的。”王德惠說。
獲取權威大獎只是第一步
當然,獲得一些權威大獎后,對銷售多多少少有所幫助。但前述將某款法國酒賣得不錯的酒商向筆者表示:在瓶身貼上獎牌,僅僅是成功動銷的一方面。
“除了獲獎證書,口感和品相都非常重要。這款酒是木箱包裝加上黑底金線設計的標,這一切都會讓消費者感覺高大上。”他說。這款酒筆者也品嘗過,13%vol的度數,在法國的AOC中并不算低,且果香十分濃郁甜美,很適合中國人的口感。
接下來便是營銷。這款酒掛在網店出售時,特別將9個來自法國、中國、日本的獎項放在醒目的位置進行展示,并且醒目地在文案中標注這款葡萄酒進過橡木桶。據了解,這款酒在推廣時會特別突出獲得了9個獎項,其中5個金獎,4個銀獎。包括權威獎項波爾多葡萄酒大獎賽的金獎。
談及此問題,王德惠也給予葡萄酒公司四點建議:
第一,不要認為你獲了獎之后,你的產品就能夠因此賣得好。獲獎只不過是給了消費者購買和選擇的理由之一,但不是直接因果關系。
第二,切勿一旦獲獎則開始加價,價格和獲獎看似有關,本質上是供需關系導致的。隨意提價讓消費者對你不認可,結果反而更糟。
第三,要留意評選賽事的真正含金量與真實性,有時消費者可能不了解,但行業是了解的。
王德惠指出:獲獎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而非一種目的。企業必須提升產品品質,但并非為了獲獎而去提升品質,而是為了更好面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