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中國白酒行業走上持續快速發展之路的40年。如今,中國白酒產業產能規模已經進入到千萬噸時代,銷售規模和營業利潤分別達到萬億元。
過去一年,白酒行業迎來大復蘇。在二級市場,整個板塊也實現了94.1%的絕對正收益,跑贏滬深300指數72.4個百分點,在食品飲料各子板塊中漲幅位列第一。
而白酒板塊的大漲與各家欣欣向榮的業績密不可分。2017年,白酒上市公司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同比增加約26%,凈利潤超500億元,同比增加約43%。
白酒企業“蓄水池”水位高企 預收賬款保持可觀規模
受惠于白酒市場恢復性增長,一些高端白酒甚至出現搶購潮和限購令,即使有錢也未必能任性。所以一些渠道商就紛紛提前打款,鎖定來年的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預收賬款不僅是企業下游議價能力的體現,也是收入的先行指標,預收賬款大幅增加的企業,收入接下來大概率也會增加。
不過2017年末,扣除多元化發展的維維股份和順鑫農業,被視為白酒企業的“蓄水池”——預收賬款方面,18家企業中有12家出現負增長,其中就包括貴州茅臺、五糧液等企業。
從茅臺年報里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2016年初茅臺預收賬款為82.6億元,隨后一路高漲至2017年初的175.4億元,在2017年一季報發布時達到189.9億元的高位。隨后一路下跌,2017年三季報時預收賬款為174.7億元、2018年初為144.3億元、2018年一季報時為131.72億元。
市場分析人士稱,這可能和企業改變經銷商打款模式、春節影響打款節奏以及廠家控制發貨速度等有關。2017年茅臺酒呈現供不應求態勢。茅臺不希望經銷商提前執行銷售計劃,預收賬款自然會出現下降。這也顯示了企業意欲減少預收賬款、加速業績釋放。
即便如此,據和訊網觀察,2017年年末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的預收賬款規模達到341.37億元,一線名酒企業預收賬款繼續保持可觀規模,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5家企業占白酒上市公司預收賬款的86%。
同時,次高端及二線酒預收賬款規模同比大幅提升,口子窖和水井坊的預收賬款增速分別為92.88%、89.60%,山西汾酒、今世緣預收賬款同比增長超60%。
酒企邊擴產能邊理財 確保賬上金錢永不眠
除了預收款,有著“現金奶牛”之稱的白酒行業,過去一年的現金流增速基本與收入增速匹配,繼續呈現出穩健增長態勢。
wind統計顯示,19家白酒上市公司賬上沉淀貨幣資金共計1562.68億元,其中,有18家擁有貨幣資金超億元,13家超1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貴州茅臺2017年年報公布的賬上貨幣資金總計約878.68億元,貨幣資金本期末數占總資產的比例達到了65.2%,較上年同期的668.5億元增長了31.4%。其中,銀行存款高達878.36億元。
五糧液賬上貨幣資金405.92億元,占總資產比例57.23%,較上年同期的346.66億元增長了16.86%。
那么白酒企業如何花掉這些錢呢?和訊網翻閱公開資料發現,除了“吃利息”,買各種理財成為白酒企業的重要現金增值手段,有9家白酒企業買理財的金額都在億元以上。
以洋河股份為例,該公司賬上共有貨幣資金17.51億元,但2017年共進行委托理財155.11億元,銀行理財產品71.76億元,信托理財產品67.75億元,券商理財產品6億,其他9.6億元,年化收益率5.25%至8.0%不等。
2017年,洋河股份通過購買理財產品產生的投資收益共5.17億元,占公司投資收益的82.85%。
再來看貴州茅臺,該公司董事長李保芳在2017年年度股東大會上曾表示,“茅臺的賬上并沒有閑錢,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有效地運作資金,我們的資金收益率已經超過了銀行同期利率。”
除此之外,擴大再生產也是企業現金流的主要去處。貴州茅臺董事長李保芳之前宣稱,白酒行業的好日子剛剛開始,正處在上升周期。茅臺不可能產能過剩,市場也不存在供過于求的問題,2018年貴州茅臺要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5.72億元,“十三五”期間還會增加6600噸產能,加上原有產能后,在未來幾年茅臺酒的產能將達到年產5.6萬噸規模。
不僅如此,為提高現金的利用率,多家白酒企業把發展金融看得更重。繼成立財務公司之后,茅臺在2017年曾提出成立貴州茅臺金融控股公司,組建茅臺資產管理公司。
不久前,洋河股份與全資子公司蘇酒集團江蘇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5億元,設立江蘇洋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目的是開展主動性投資,加快公司業務發展,提升公司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