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酒協理事長王延才說,現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就是中國白酒走出去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作為名酒龍頭企業的五糧液一次很好的機會。
記者從中酒協獲悉,6月7日,正在五糧液集團內部掀起 “二次創業”大討論的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專程赴京登門中國酒業協會,和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共議中國白酒的“世界語言”。
中國白酒為何多年來難以走出去?
不是餐飲的錯
有人提出白酒應該和“餐飲”捆綁,借餐飲文化走出國門。對此說法,共同參與交流討論的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認為,其實餐飲在國外早就輸出了,為何中國的酒還是遲遲出不去?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國外的酒類消費是非“直飲”,是酒吧式消費,而中國是屬于聚餐化,餐飲式消費,這里面消費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消費場景也完全不一樣。
李曙光指出,對五糧液而言,國際化道路勢在必行。但是客觀來看,在當下的中國白酒國際化道路上,華人圈子的白酒影響要想實現進一步擴散,還存在許多亟待克服的難題。例如國外的飲酒場景與國內的白酒消費場景完全不同,使得消費文化產生了許多差異。進而影響到了中國白酒走出國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影響。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說,中國白酒國際化道路上,的確存在一些難題需要解決與克服。當下最應該認真考慮與探索的,是要想辦法讓中國白酒進入國外的主流消費,而這一點,要同時配套中國文化的輸出等系列問題。現在圍繞“一帶一路”進行布局,就是中國白酒走出去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是作為名酒龍頭企業的五糧液一次很好的機會。但在這一方面,許多領軍企業已經做得比較好了,例如五糧液在哈薩克斯坦的市場推廣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法規管理不同
除了在國外酒類非餐桌直飲消費,宋書玉總結認為,中國白酒的國際化,目前還面臨著兩大課題。
第一是如何適應國外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宋書玉表示:法律上我們的酒是普通酒,國外的酒是特殊酒種,所以在國外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管層面,對白酒的管理與國內對白酒的管理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因此產生了許多不對等,所以我們最終還要通過雙邊談判解決;
第二是如何將自己的標準化體系向外國人說清楚,也就是表達,白酒在國外叫“中國烈酒”,這個表達是不準確的。要知道中國的酒是自然發酵,不是簡簡單單的糧食轉化成酒,而是百分之五十的淀粉轉化成了其他香類物質,是自然產生的。而國外的酒很多是后期通過加入木桶等方式產生的。因此我們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技術和產品的表達體系,讓外國人清楚、明白、喜愛;
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中國酒業協會將圍繞以上課題,展開一系列相關研究推廣:下一步將重點推動的中國白酒雞尾酒大賽,把中國白酒通過雞尾酒的創意和表達方式先行先試,讓國外的消費者通過他們熟悉的飲品感受中國白酒的魅力;計劃成立中國白酒國際化推廣委員會,幾家名酒企業聯合起來一起做,讓中國白酒產業最精華的產品實現集群化發展與推廣;今年7月份還將推動國際品酒師的高端培訓,組織各種外語流利的中國人與一部分外國人進行深度培訓,實現廣泛影響力,屆時會推出團體標準,將中國白酒如何適應國外的技術標準定好。
另據記者了解,五糧液股份在6月2日召開的營運商代表工作大會上,李曙光表示,將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五糧液品牌國際合作,制定有針對性的海外市場規劃和方案,強化國際國內頂級酒業的戰略性并購,目前已經有一些很好的標的物,正在加強前期工作。他表示,并購重組是五糧液未來發展路徑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