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占據中國白酒的半壁江山。數據顯示,2018年,川酒實現產量358.3萬千升,占全國總產量的41.13%。在行業整體復蘇的大背景下,川酒的整體經濟效益也在進一步提升。
2018年,以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舍得、劍南春、郎酒“六朵金花”為代表的名優酒企實現營收近1285億元,占川酒整體54%;實現利潤284億元,占川酒整體的83%。
“六朵金花”風光無限。但在風光以外,四川省仍有2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和數千家小酒企(其中原酒企業眾多),只能分享余下17%的利潤空間。
近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酒業家記者,他在走訪產區時聽到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目前邛崍、大邑、崇州、浦江一帶有2/3的原酒企業處于停產或者是半停產的狀態。
另一方面,資本對于白酒產業不再盲目樂觀。有川內酒業人士對酒業家表示,以前銀行主動找白酒企業談融資,現在銀行“躲著原酒企業走”,一些酒企只能借高利貸艱難求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川西三分之二原酒廠停產
40%-50%低端原酒企業面臨“死亡威脅”?
作為全國最大的白酒基酒生產基地,國內白酒市場60%以上的原酒都來自四川。
經歷了黃金十年的發展,進入2000年后,四川原酒企業經歷了一段鼎盛時期,出現了以高洲為代表的一批原酒企業,并形成以邛崍、大邑、崇州、蒲江為代表的川西原酒與以瀘州、宜賓為代表的川南原酒兩個集群。原酒企業一度多達數千家。
然而,鼎盛時期并不持久。尤其在2013年后,原酒企業生存環境走向低迷,甚至連高洲這種巨無霸型企業也陷入財務危機,一度瀕臨破產,不得不多方融資,艱難轉型。
2017年后,白酒行業整體復蘇,但經歷了行業震蕩后,原酒企業仍然沒能走出困境。
某川酒酒企高管表示,原酒企業目前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兩級分化加劇。“一部分大的原酒企業過的越來越好,這類企業完成了在原酒的生產技術、供應鏈配套等環節的升級,成為一些省外知名酒企的基酒的固定供應商;而一些小的原酒企業一般只能和省外的中小品牌酒企合作,這些中小品牌酒企的日子也不好過,有些一年只能做幾千萬到一個億,未來這種企業慢慢就會消失掉,連帶著給它們供貨的原酒企業也會跟著死掉。”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酒業家記者,他在近期走訪產區時聽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目前邛崍、大邑、崇州、浦江一帶有2/3的原酒企業處于停產或者是半停產的狀態,就算是開工也是接一些零星訂單。
而在上述酒企高管看來,低端原酒企業的“死亡潮”仍然沒有過去,在消費需求緊縮和市場進一步飽和的現狀下,如果沒有及時轉型成功,低端原酒企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死亡威脅”,40%-50%面臨關停。
從目前情況來看,倒下的原酒企業通常面臨兩種結局:第一,歇業與關閉;第二,被大原酒廠或品牌酒企并購。
他認為,從四川兩個主要的原酒生產集群來看,邛崍、大邑、崇州、蒲江為代表的川西原酒企業由于缺少名優酒企的帶動,面臨的困境更為明顯;而以瀘州、宜賓為代表的川南原酒企業則在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名優酒企的帶動下占得一些先機。
2、市場萎縮加劇
中小酒企難逃兼并命運
除了名優酒企和大量的原酒企業外,四川也有200多個中小酒企。行業復蘇、名酒企業的高速增長,無法掩蓋中小酒企市場的衰退。
川酒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柳告訴酒業家記者,四川中小酒企的市場份額還在萎縮,在四川白酒金三角協會前不久組織的尋找“十朵小金花”活動中,通過初選的20家中小品牌酒企總產值還不到100億。
這種狀態不限于四川。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酒企減少了140多家(全國)。
業內人士認為,四川白酒產業面臨的第二個兩極分化就體現在這里,未來低端產品市場將進一步萎縮,中高端市場的持續增長。因此,更多中小酒企將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命運。
一位熟悉川酒的人士對酒業家表示,大部分中小酒企目前更多的依靠核心根據地,提供更高的渠道利潤空間,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以更低的利潤去維持生存。
“對我們這些中小酒企來說,這個時代就是我們的至暗時刻,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就意味著最光明的未來,一小部分努力尋求創新的企業,可能在差異化中尋找到了未來的生存空間。”他說道。
例如,在以濃香為特色的四川白酒產區,某酒企找到了川派淡雅的定位,并通過打造酒莊、多樣化地推等方式,以差異化尋求生存空間,在以洋河為主導的江蘇市場找到了自己的空間,牢牢抓住100-300元價位段的顧客,較為成功的完成了轉型。
那些無法成功獲得新生的,則無法逃脫死亡或被兼并的命運。
3、以前銀行主動上門談融資
現在銀行“躲著原酒企業走”
所有人都意識到轉型迫在眉睫,然而其中面臨著諸多考驗。
表面上,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事實上是經營者的思路。前文提到的酒企高管認為,經營者找不到核心競爭力,對行業發展趨勢預判不夠,一味盲目擴建、追求利潤,這類企業往往轉型不利,也更容易面臨資金困境。
被稱為“原酒巨無霸”的高洲酒業此前也曾因盲目擴建深陷債務,面臨融資困難。幾經輾轉,在宜賓市政府的支持下,直到去年底才再次復產。
楊柳認為,目前的融資環境和前5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銀行主動找白酒企業談融資,但是現在銀行都是“躲著原酒企業走”。
他認為,這種轉變一方面由于企業轉型不順,融資后仍無法挽回市場;另一方面,在對窖池和酒體進行評價時出現了許多不切實際的高估值,嚴重影響了融資主體的利益。例如,曾名噪一時的宜賓紅樓夢酒業有限公司就曾將原酒進行抵押,投資方平安銀行以每噸原酒接近44.6萬的債券進行抵押,價格不菲,然而企業卻沒有按照平安銀行的預期實現IPO。
有了前車之鑒,資本對于白酒產業不再盲目樂觀。
成都花香酒業總經理王偉告訴酒業家記者,這幾年資本正在回歸理性,不像三四年前對中小酒企盲目熱情,一些企業主貸不到款,只能選擇借高利貸艱難求生。而就在幾年前,幾乎各大銀行都有專門的貸款專員每天排隊到酒廠拉業務,他的辦公室就曾同時坐著好幾家銀行的業務員。
面對重重困境,業內對中小酒企轉型也有多種聲音。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中小型白酒企業而言,以現有的條件,單獨去發展經銷商、拓展渠道、建營銷網絡、打造品牌困難重重,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未來品牌越來越集中化,中小型白酒企業抱團發展能實現各方資源最大化,同時凸顯產區優勢,有利于品牌打造。
2017年,注冊資本10億元,由瀘州市政府牽頭、四川省商業投資集團參與組建的四川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公開資料顯示,成立半年不到,就有135家酒類企業簽約川酒集團。按照瀘州市相關規劃,力爭通過5-10年時間,將川酒集團發展成為規模超千億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面對宏大的目標,有分析人士認為,抱團發展不應盲目樂觀,從資本上來看,川酒集團是一個龐然大物,但是從過去一年的財務報表來看,川酒集團的酒板塊收益似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個宏大目標并不容易實現。
多位川酒人士表示,對于眾多分散且不具有品牌效應的小企業來說,更需要政府牽頭打造產區IP。而企業也應當發揮主動性,特別是對于原酒企業而言,打造自有品牌,至少以一款主打產品去參與推廣。小酒企的主打產品要多在差異化和個性化上動腦筋,堅持自己的特色,以品質為主,而不是求量。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通過政府去帶動、推廣固然可行,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現實困境,如何讓發展狀況不一、訴求不盡相同的酒企在一個臺子上唱好自家的戲,這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