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參考消息網6月4日報道,法國《回聲報》網站6月2日稱,2015年法國向中國出口了1.8億瓶葡萄酒和3100萬瓶烈酒,分別價值5.13億歐元和3.19億歐元,而每年有數百萬瓶法國葡萄酒被仿造出來。
中國市場的法國“品牌”比法國本土還多?
6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期間,北京宣布決定承認45個波爾多葡萄酒產地名稱。法國葡萄酒行業協會負責人法比安 博瓦表示,這是個“強有力的信號”。法國農業部長斯特凡納 勒福爾強調指出:“這種承認意味著擁有了額外手段在中國司法領域保護這些產地葡萄酒。”
外媒報道稱,盡管中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葡萄酒和烈酒行業的仿造問題,但假酒在中國依然大規模存在。法國葡萄酒被仿造,一來是由于其名氣,二來是由于其價格——進口稅率高達48%,抬高了其售價,而與之競爭的別國葡萄酒則享受免稅政策。關于這一點,勒福爾此行沒有任何收獲。
電商刺激假酒泛濫,相關企業加大打擊力度
外媒報道稱,受到網上貿易發展的強烈刺激,假冒問題要求相關企業加大打擊力度。“點擊兩下鼠標,就能送到家中。數字化帶來了巨大改變,能夠接觸到多得多的人,”法國一家著名烈酒企業的一位專家解釋說。在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網站上,“人們可以訂購裝瓶設備,也能買到知名葡萄酒的仿造空瓶,”這名專家補充道。
報道稱,現在,受害品牌擁有完整的團隊來追蹤網上的造假行為。造假涵蓋了各種形式,包括在用過的酒瓶中加入水或者醋。這種有利可圖的假酒貿易數量高達數百萬瓶。“價格越高,被仿造得越多,”莫埃-軒尼詩集團的一位高管說道。這個問題規模如此之大,出口企業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來打擊“盜版”。保樂力加集團知識產權主管馬蒂厄 普羅解釋說:“我們總是需要領先一步。永遠處于防備狀態,約束造假者。”保樂力加集團將打擊假冒產品作為一場戰斗,其政策是“零寬容”。
旗下擁有拉菲集團產品代理權的ASC精品酒業的打假任務更加艱巨。日前,ASC加強了與多個電商平臺的合作。ASC首席執行總裁博德瑞告訴葡萄酒經銷商內參記者,2015年其電商渠道的銷量已經占據了整體銷量的12%,2016年預計將占比達到25%。而在此過程中,堅決維權和打假也是其一項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