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據國內白酒銷售額1/3的四川省在面對白酒行業持續低迷時,終于著急坐不住了。日前,四川省出臺了扶持白酒產業的10條意見,成為了國內首個扶持白酒行業發展的省級政府。業內人士認為,從釀酒大省的政策扶持到中國白酒協會對于取消白酒從量計稅政策的呼吁,未來從白酒產業集中的省份開始地方政府救市戰或將打響,下一步可能會輪到安徽、河北等其他產酒重地。
白酒產區謀變
釀酒大省四川終于拿出了白酒扶持方案。日前,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關于促進白酒產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首次從省級政府層面對白酒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支持。這些政策包括控制白酒生產總量、優化存量、進一步優化產業機構等。此外,四川省政府還鼓勵金融結構加大對白酒生產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力度、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四川省尤其強調了對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外部資本投資白酒產業以及原酒企業和下游瓶裝白酒生產企業交叉持股的鼓勵支持,希望能通過股權合作穩定原酒銷售渠道。
從生產到銷售、從經營到貸款,四川省對于白酒產業和企業寄予政策支持的同時,也為白酒企業悄悄放松了生產任務量。根據2012年四川省披露的“十二五”規劃,當時四川省的要求是到2015年末,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出口交貨值力爭突破50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90%以上。力爭“六朵金花”進入全國白酒15強,五糧液保持全國第一,瀘州老窖爭當全國三強。
然而,在此次新政中四川省則要求“到2017年末,力爭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00億元。”期限被延遲兩年的同時,目標任務也縮水了500億元。
對于四川省的此番調整,業內人士指出在白酒行業還未走出寒冬之時,政府著手為企業減負減壓,同時也表達了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地方政府產業調整的訴求。
政策有待細則落地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實行“三公”消費限制政策以來,高端酒遇冷,政務和商務消費急劇下降,白酒業受到了巨大沖擊,企業業績連年下滑甚至虧損,雖然企業也通過降價、產品調整等策略進行應對,但仍難改大環境低迷。此時,一些產酒重地開始坐不住了。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去年11月,四川省瀘州市政府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酒類企業持續發展的通知》,公布了10條金融政策以支持酒類企業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允許商標權抵押貸款、信貸向酒業傾斜等政策。去年12月,貴州省仁懷市出臺文件稱,會在兩年內從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對收入上億元且稅收超千萬元的企業給予獎勵扶持,并對貸款用于生產、市場銷售的醬香酒生產企業給予50%的貼息。不過,除了上述兩個市之外,從省級政府層面出臺白酒產業扶持政策的四川省尚屬第一。
除了地方政府的扶持,國家層面政策也呼之欲出。今年4月,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琦表示,由于中低檔價位白酒的稅收成本顯著上升,導致白酒企業增加高價格產品,使得行業呈現競相追高的局面,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協會已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交報告,建議取消白酒從量計稅政策。
不過,雖然地方政府救市心切,但是實際效果卻不被企業和業內人士所看好。“目前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多大還需觀望。首先,發文單位并非執行單位,執行力度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其次,多數意見都是引導性為主,還沒有看到有實質作用的貼息掛賬、貼現、減免土地出讓金等具體的扶持政策。”白酒分析師晉育鋒說。
另有酒企人士也坦言:“政府的扶持更多的在引導白酒產業的轉型與當地產業升級相匹配,因此制定的政策較為宏觀,白酒企業自身獲利甚少;此外,白酒消費大環境還未改觀,消費需求不大,因此酒企的調整還需要持續。”
引發效仿跟進
雖然上述四川省的白酒扶持政策在落地層面上被列入“待觀察”的行列,但是其釋放的信號意義則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作為產酒大省的四川已經開始出手,預計后期也會有一些地方政府效仿跟進。”上述酒企人士稱。
業內人士表示,針對白酒單一產業的政策性扶持會在白酒盛產地區率先出臺。就以貴州省為例,該省在2013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上曾透露,1998-2013年,茅臺實現銷售收入1348億元,上交稅金478億元,其中2011年上交稅金占全省稅收總收入的8.5%,占全省財政收入的7%,對地域經濟貢獻率達到70%以上。此外,四川省亦如此,以五糧液的出產地宜賓市為例,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宜賓白酒銷量達到635.1億元,占四川白酒銷售總額的45.6%。當地財政收入60%以上收入由五糧液奉獻。
“對于這些釀酒大省來說,白酒產業雖然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地方政府也在推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但是白酒仍然是支柱產業之一,因此政府會從財政、稅收等政策上給予傾斜,幫助白酒產業的轉型升級、扶持重點企業早日走出寒冬。”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稱。除此之外,業內人士認為,在安徽、河北等二三線酒企較為集中的地方,白酒扶持政策會在對其他項目的支持中順帶體現,例如食品行業、國企混改等。蔡學飛建議稱:“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白酒‘走出去’的支持,對酒企的異地運營給予包括人力資源、稅收、政府公共關系等方面的補貼。如果側重政府間的合作、外聯關系,達到的效果會比較好。”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各地出臺的酒業扶持政策自然會受到當地酒企的歡迎,但行業發展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目前國內酒企大多面臨銷售不暢、資金周轉困難、政府出手救市具有積極意義,但仍需要重點扶持優勢企業,若覆蓋所有面,容易引發政策違規、政企不分等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實習記者 石飛月/文 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