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還從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看到,該中心平臺至今仍有21只酒品交易,以5月29日為例,當天總成交量為202瓶,較上一交易日增加144瓶;總成交額為266931.40元,較上一交易日增加213,624元。記者查閱發現,該中心掛牌交易的酒品均屬于藏酒。
市場 藏酒七年價值上漲10倍
國內消費者收藏白酒增多,投資收藏熱有擴大之勢,皆因部分優質白酒具備了可觀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近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報道,一位貴州的投資者稱,他投資的老酒,在7年時間里價值暴漲了10倍。據老酒投資名家唐勇介紹,目前其藏的老酒有15000多瓶,他從2008年底到2009年初開始收藏老酒,當時他投資買的酒大概不到400萬元,但現在評估價已達到4000萬元。短短七年間價值漲了10倍。
另一位知名藏酒家、中國酒投網法人代表國家一級評酒師朱軍告訴記者,一瓶1980年茅臺酒廠生產的貴州大曲,現時市場價為3萬元左右;一瓶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生產的紅衛大曲,現時市面價5萬元左右,而在2005年他收購這些酒時,它們的價格為幾百元到1000元不等,“現在,很多都已經漲了幾十倍。”據悉,朱軍收藏的老酒里還有一部分是孤品,比如有一瓶湄江窖酒,生產時間段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生產廠家是湄潭縣造酒廠。
朱軍告訴媒體記者,十年來,他投資了將近七八百萬元,共收藏1萬多瓶老酒,現在,這些老酒的市場估值接近一個億。
此外,在各大拍賣場上,近年來“天價”陳年老酒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的成交價,也刺激白酒收藏市場。此前,在上海嘉禾拍賣推出的陳年老酒專場拍賣會上,1963年的瀘州老窖年份老酒也拍出1100萬元,刷新了1952年瀘州老窖金獎年份老酒1035萬元的歷史紀錄。
傳統中國藏酒文化研究會、中外名酒鑒定專家楊勇曾告訴記者,在市場陳年老酒價格不斷上漲,甚至某些品種一年漲幅高達50%到100%。
投資、收藏老酒成為投資收藏市場的新寵,但收藏酒對藏家的“功底”要求較高,它不僅需要資金,同時也考眼力和學問。據藏酒名家朱春光介紹,老酒是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生產,整瓶存放,留傳至今的白酒,老酒的度數以50度以上為好,低于50度的老酒由于口感不夠出色,收藏價值不大。
據行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前,中國幾萬家白酒生產企業為爭創名優產品,在白酒的釀造上精益求精。“這個時期大部分酒廠均廣泛采用傳統的制酒工藝和窖藏周期,并且用糧率也相對較高,這些留存下來的老酒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目前留下來的老酒本就不多,再加上老酒的食用功能,因此還在持續地消耗,其存世量還將越來越少,稀缺性也就成為老酒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
據悉,這些不經意間保存下來的老酒,經過20年以上歲月的陳化,口感也發生極大的變化,目前部分酒廠生產的年份酒,就是采用老酒勾兌新酒方法生產出來的,比如1瓶30年的老酒勾兌1萬瓶新酒,可以生產出1萬瓶所謂30年的年份酒。
優質老酒的年份決定品質,每存放一年品質就上升一個臺階。據行家介紹,像上世紀80年代純糧釀造的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名酒,“這些酒不單稀缺,而且因為白酒原漿品質不斷上升,才使其具備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曾指出,中國高端酒的稀缺性會長期存在,短期內不可能解決。“真正的高檔酒、好酒,是隨著歲月流逝積淀下來的酒,是稀有資源。”
■收藏建議
市場假貨多 部分平臺建“保真”體系
白酒藏酒市場擴大,很多投資機構也看到其中的商機,紛紛建立拍賣、交易平臺,尤其在“互聯網+”春風之下,各種在線藏酒交易平臺風起云涌。記者發現,在微信朋友圈里以藏酒交流為主題的群、微商也在增多,這些社交圈里也存在許多交易行為。不過,在線交易平臺的涌起,也帶來假貨充斥的負面影響。
記者在一個藏酒交流平臺里,看到有不少藏家發帖“吐槽”在某某知名平臺購買到假藏酒的經歷。中國酒投網法人代表國家一級評酒師朱軍稱,目前在網購市場上有一種專做“淘寶貨”的人,他們專造老酒的商標,從瓶蓋到商標、酒瓶等各方面都仿估、造舊。
為此,當前部分大型、規范交易平臺和酒企們正在構建誠建體系,為投資者提供“保真”保障。如藏酒網宣稱,該公司已經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江南大學合作建立“陳年白酒品質鑒定及價值宴酒聯合實驗室”,可為市場上流通的陳年白酒提供科學的鑒定指導,也為陳年白酒收藏價值的發現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淘寶拍賣也與歌德盈香與淘寶拍賣、中國名酒收藏委員會達成戰略合作,其中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名酒收藏專業委員會將為淘寶網拍賣會提供權威老酒鑒定支持及相關行業標準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