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整成效顯著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三五”中期,我國白酒的經濟運行狀態保持了良性、健康、穩中有增的態勢,在生產總量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管理、提高效率、技術創新、減少消耗、降低成本等,提高價值創造,保持了利稅總額和經濟總量的穩定上升。2017年1—12月,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有1593家,累計完成白酒總產量1198.06萬千升,同比增長6.86%;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654.42億元,同比增長14.42%;累計實現利潤1028.48億元,同比增長35.79%。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白酒的增長方式實現了銷售增長和利稅增長超過產量增長的良性循環,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一直在增加,小作坊式的企業一直在減少。從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產業結構逐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產業優勢向傳統的優良產區傾斜,品牌優勢繼續向名優品牌集中。“從目前看,白酒的產業調整仍將繼續,新一輪的企業整合、并購開啟,行業的洗牌和競爭還將加快。”王延才強調。
產能過剩仍是現實
王延才表示,從全社會的角度去看,白酒的產能仍然過剩,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十三五’期間,白酒的產能總體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全國優勢產區擠壓劣勢產區,各產區產能之間呈此消彼漲的態勢。白酒的品種、價格、渠道和服務體系的再造無法回避,傳統的流通渠道與新型的互聯網渠道逐步整合,多種渠道并存。流通體系與服務體系加快融合,多渠道提供服務格局正在形成。”王延才如是說。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也認為,白酒產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白酒企業必須升級,尤其是在當前白酒產業調整、變革的新形勢下,產業升級是產業發展最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供給側改革必將給產業結構帶來巨大調整,產業供給資源重構勢在必行。他同時指出,隨著白酒年份酒標準、白酒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標準的建立健全,將進一步夯實白酒生產、流通環節的良性發展基礎。
在產業趨勢的帶動下,中國白酒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等產業的新生態逐步形成,白酒企業打造產業新生態更加積極主動,共建、共享、共贏的和諧發展理念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共識。
據了解,白酒產業是幾大酒種中最先進入調整期的酒種類別。2017年以來,一線白酒品牌回暖明顯,產品價格屢屢提升,銷售量持續增長,在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的表現都非常搶眼。有白酒專家就此分析說,白酒業的回暖事實上就是一線白酒品牌的回暖,高端和次高端白酒產品延續價格回升態勢,是增長的主力軍。另一方面,在一線品牌的帶動下,諸多二線名酒品牌快速度過調整期,進入新的良好穩定發展期。
但是,相比高端和次高端的產品,現在二線白酒中還沒有全國化的強勢品牌出現。而白酒產業的競爭在加劇,整體社會消費會繼續向優勢品牌傾斜。另一方面,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是集中在住房、教育、醫療方面,因此王延才提醒說,白酒企業要對消費升級有清醒的認識,準確把握,不要幻想消費升級就能解決產能過剩的大問題,“要更加重視品牌梯度培育、品牌強化重塑、海外推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