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ST酒鬼等先后發布了2015年業績年報,佳釀網記者經過梳理發現,各上市酒企均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增,沱牌舍得是目前發布2015年年報的唯一一家營收和凈利潤下降的酒企。有業內人士認為,白酒上市公司的年報呈現了業績復蘇跡象,但對于行業整體,尤其是大部分區域酒企而言,尚沒有擺脫虧損的漩渦。
2015年上市酒企業績復蘇 行業調整觸底反彈
根據年報顯示,茅臺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326.6億元,同比增長3.44%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5.03億元,同比微增1%;五糧液2015年營業收入約為217億元,同比增長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62億元,同比增幅近6%;洋河股份2015年實現營收160.46億元,同比漲9.36%;凈利潤53.74億,同比大增19.22%。
無獨有偶,*ST酒鬼、*ST皇臺的凈利潤預增幅度紛紛翻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二者的退市壓力。年報顯示,*ST酒鬼2015年營業收入6.01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54.76%;實現凈利潤為0.89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190.86%;*ST皇臺2015年實現營收1.05億元,同比增長82.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70.66萬元,同比增長119.62%。
在已發布2015年年報的酒企中,沱牌是唯一一家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的企業。沱牌舍得在年報中表示,2015年度在國內經濟增長趨緩的情況下,面對白酒行業市場的激烈競爭,沱牌舍得進行了營銷機制改革和產品體系的調整。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56億元,同比減少19.99%;凈利潤673.52萬元,同比減少49.70%。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是行業觸底反彈的一種表現,這個過程是去產能、去泡沫化的過程。尤其對于名酒企而言,其產品定位高端,銷售高,盈利空間大,且名酒企的廣告營銷投入力度也大,而隨著行業調整的進一步深化,市場正再逐漸向知名酒企集中和靠攏,未來好的越好,差的也越差,且會有一批廠家被淘汰掉,也有新的企業涉足這個行業,白酒行業也正是在這種調整中逐步走向常態化。
產能過剩未有實質緩解 行業洗牌加劇
目前,在經濟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雖然上市酒企的業績呈現復蘇跡象,但是消費需求卻沒有明顯反彈跡象,而白酒行業產量過剩問題至今也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釀酒量在1312萬千升,與前年的1257萬千升和2013年的1226萬千升還是呈現上升態勢。
日前,中國酒業協會召開的理事會擴大會議上也提到了上述幾點,會議報告指出,2015年白酒價格帶持續受壓,消費增長壓力、產能壓力持續加強,個性化、多元化消費潮流涌動,市場秩序亂、競爭不公平沒有明顯緩解。
事實上,對于緩解上述問題,白酒行業在年初已經著手調整,但是這種調整還是延續著業內的自我兼并改良。2016年初,古井貢兼并湖北黃鶴樓,五糧液引進持股機制,勁酒、洋河角逐并落子各地中小酒廠等。這個變革,目前似乎還是在延續一種從他家到你家的換位置運動,對于白酒行業存在的根本問題產量、產品過剩問題,似乎還沒有深層次觸及。
目前,茅臺實施控量提價策略,五糧液也在4月初緊隨跟進,此前瀘州老窖、郎酒等也已相繼提價,這一切似乎預示著行業的春天已然近在咫尺,但是回顧2015年整個白酒行業的發展卻并非如此,其正在加速著洗牌。
區域酒企深陷虧損泥潭 轉型迫在眉睫
2015年,多個省市的品牌能堅持到現在的已經寥寥無幾,其大多深陷虧損泥潭。2015年遼寧大小白酒企業有400多家,而今年能夠在市場上大量流通的品牌就剩下道光廿五、鳳城老窖等不到十個品牌; 河南2015年的白酒企業有461家,目前能夠在市場發力的也只有仰韶、宋河、賒店等為數不多的品牌;陜西2012年時有101家白酒企業,而今年僅有西鳳、太白、白水杜康三個品牌能夠在市場上立足,其余大部分不是消失就是舉步維艱。
其實,即便是名酒產地貴州和四川也未能幸免。資料顯示,貴州仁懷市有1700多家酒類生產銷售企業,現在仍堅持生產的只有300余家,近七成白酒生產企業已經停產;近期,川酒名牌沱牌則在經歷混改后,在改制問題更是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而當地主管部門也在推出地方名牌酒企收購、兼并、重組落后企業的指導性政策。
業內人士指出,白酒行業遠沒有表面看來的那么風光,在本輪的調整過程中已有很多的酒企被淘汰出局。行業調整,對于名酒企而言,其暫時的營收和利潤會有萎縮,但是從長遠來講,其品牌和影響力會在調整過程中逐步的被放大,所謂強者恒強;但是對于區域酒企而言,唯有貨真價實,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在未來方有一定的市場生存空間。
2016年中國酒業協會召開的理事會擴大會議上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方案或許有其指導意義。會議指出,2016年行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發展:第一是轉變,從品質效益、智能釀造、理性消費、市場需求和經營方式幾方面加快轉變;第二是升級,主要在品質、服務、標準三方面升級發展;第三是生態,通過聯盟創造新生態,通過體制創新打造產業新生態;,以優勢產區引領產業創新生態,以連橫合縱創造產業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