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當下市場品牌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分化是造成白酒企業優勝劣汰的必要條件,產業集中度低是兼并重組的充分條件。
2016年的白酒回暖令業界欣喜,但與此同時,白酒市場依然萎縮的言論也頗有市場。那么,這一輪回暖從指數上有何表現?回暖是表現于部分市場還是全部?是僅限于名酒還是整體上升?
2016年白酒批發指數上漲
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125.7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0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97.1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9.24%,均創下了近幾年白酒行業收入和利潤增長的最高速。
“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也較為準確地反映了這一價格變動軌道。2016年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月度同比指數走勢明顯改善,下半年由負轉正,全年上漲0.11%,與2015年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全年累計下跌2%相比回升了2.11個百分點。這也是2012年“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編制以來年度指數首次正增長。
2016年全國白酒批發價格總指數同比上漲0.11%,雖然漲幅微弱,但這是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編制以來年度數首次正增長。分月看,上半年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月度同比指數雖然有所反復,但跌幅在逐步收窄,呈現穩步回升勢頭,已接近實現正增長的臨界點。從7月份開始,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月度同比指數開始轉正,上漲0.07%,隨后一路走高,12月份為1.38%,創下本指數編制以來的歷史新高。
從“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來看,中國白酒行業從2013年以來的走勢看,出現底部回升勢頭,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月度定基指數正緩慢脫離底部區域。不過由于白酒市場的調整并未真正完成,不支持白酒價格全面、快速、大幅上漲,因而與2012年相比,白酒價格仍未脫離底部區域。
名酒領漲、川黔領漲
與一般業界人士看法一致,“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顯示,一線名酒、川黔等酒業板塊,成為次輪回暖的主力。
“瀘州·中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顯示,2016年全國名酒批發價格指數環比有9個月出現上漲,漲幅在0.12%~0.78%之間,而地方酒雖然有7個月上漲,但最多上漲0.6%,低于名酒的最大漲幅0.18個百分點,而基酒全年沒有1個月上漲。
隨著2015年以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龍頭酒企先后重新提高核心產品出廠價,緩解了白酒價格體系自上而下的壓力,二、三線區域白酒紛紛跟漲,地方酒環比價格指數全年有7個月出現上漲。
分類來看,名酒價格走勢更強,2016年12月漲幅達到2.63%,創下指數編制以來近年新高,顯示出更強的反彈勢頭。相對名酒,地方酒走勢弱一些,1到12月,月同比跌幅在0.13%~1.83%之間,指數仍處于下跌區間,但12月份跌幅僅0.13%,離轉正只有一步之遙。
基酒同比價格指數整體運行平穩,全年圍繞99.94上下波動,最大跌幅僅0.08%,高低只相差0.4個百分點,但仍處于負增長區間,從價格角度暗示白酒行業去產能問題依舊嚴峻。
從全國白酒分布來看,以四川宜賓、瀘州、邛崍、綿竹為代表的“川酒板塊”,以貴州仁懷茅臺鎮為代表的“黔酒板塊”,以江蘇“三溝一河”以及安徽古井貢、文王貢、口子窖、皖酒集團等為代表的“淮河名酒帶”以及以山西“杏花村”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板塊”在全國白酒板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川酒板塊、黔酒板塊表現出強于全國一般水平的回暖趨勢。從環比指數來看,2016年四川、貴州兩省名酒批發價格環比指數有9個月出現上漲,處于領先地位,走勢最強。
2016年,四川與全國白酒批發價格指數不論是衡量短期走勢的環比、中期走勢的同比,還是長期走勢的定基比,其運行趨勢大體一致,但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走勢強于全國。
從環比指數來看,2016年四川與全國白酒批發價格環比指數走出了近似走勢,1、2月都是負增長,從3月份開始持續走強,并先后在9、10月達到年內高點,隨后漲勢雙雙回落。
從環比指數漲跌情況比較看,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走勢要強于全國。2016年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月環比漲幅在0.15%~0.56%之間,全國在0.1%~0.42%之間,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月環比跌幅在0.12%~0.43%之間,全國在0.22%~0.42%之間,總的來看,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月環比最大漲幅高于全國,最大跌幅則與全國大體相當。
從顯示白酒價格指數短期走勢的環比指數來看,四川白酒價格復蘇力度強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四川白酒批發價格指數同比漲幅比全國高0.62個百分點,回升幅度比全國多1.13個百分點。
2015年四川白酒產量超過370萬千升,占全國白酒產量的28.3%,居第一位。2016年四川白酒累計產量402.67萬千升,增長8.65%,繼續位居全國第一位。2016年四川白酒產量約占全國30%,銷售收入約占全國25%。
分化逐漸形成
名酒領先于區域白酒,川黔板塊領先于一般水平,實際上這代表了中國白酒業在經歷漫長調整期后,逐漸進入到了一個分化期。
業界認為,造成白酒分化主要在于名酒的強勢回歸與消費市場的變化。名酒普遍實施控量保價政策,加之市場回暖、企業對于品牌價值維護的意愿更強,使得名酒率先回暖,領先于地方白酒。
早在2015年底,白酒龍頭茅臺在全國經銷商聯誼會上,就明確表示在2015年“不降價、不增量、不增加經銷商”的政策基礎上,2016年嚴格堅持茅臺酒的價格穩定。五糧液2016年穩定市場投放量,普五出廠價格將繼續穩中有升。
隨著2016年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繼續實施控量保價,銷售渠道的庫存壓力逐步消化,反而由于今年經銷商大多超額完成銷售計劃,市場存有較強的補庫需求。
名酒市場回暖,消費擴張主要來自兩個層面,對內是國內中產崛起,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擴張,對外是走出國門,海外需求增加影響。
從國內看,中產階級正成為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2015年10月,瑞士信貸集團在《全球財富報道》中稱,中國有1.09億中產階級,兩天后的阿里巴巴開發者大會上,馬云認為中國有3億中產階級,未來10~20年會達到5億。
據尼爾森發布的《2016酒類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雖然白酒整體銷售量與去年持平,但500元以上高端酒增長12%。從高端白酒龍頭茅臺的市場銷售來看,也印證了這一情況。今年以來,茅臺酒的銷量呈現出“淡季不淡,旺季超預期”的增長態勢。隨著茅臺酒價格易漲難跌的預期增強,如果未來市場需求繼續回暖,供應量仍緊張,唯有適度上調出廠價來實現新的量價均衡,而這同樣是五糧液、瀘州老窖當前高端酒價格上調的邏輯。
經過三年多的市場變化和經營策略調整,茅臺、五糧液等都認識到高端白酒品牌是產品價值的決定因素,于是高端白酒又從價格戰轉向品牌維護上,重新進入提價軌道。同時各品牌之間還存在攀比跟風的現象。維護品牌價值、企業形象也就成為名酒價格回升的一大動力。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行業增長已從過去擴容式的水漲船高走向未來擠壓式的此消彼長,在行業復蘇中不同企業業績發生分化。從國內最大的B2C電商京東銷售排名來看,排名前八的品牌占京東白酒銷售的比例是79%,排名前十的品牌占京東白酒銷售比例的85%以上,很明顯,當下市場品牌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分化是造成白酒企業優勝劣汰的必要條件,產業集中度低是兼并重組的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