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葡萄酒,大多數人可能首先會想起“傳統”的歐洲葡萄酒生產國: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等等,人們對歐洲的葡萄酒持有一種慣性的“信任感”。然而,近幾年,雖然歐洲葡萄酒仍以品質著稱,但葡萄酒行業卻在遭遇“最糟糕的日子”。低價競爭的內患和高端出口減少的外憂,讓這個以優雅、格調為賣點的行業變得越來越憤怒。
內部競爭:口碑都不錯 只能拼低價格
4月4日,在法國境內距西班牙邊境僅10公里的布隆鎮(Le Boulon),憤怒的葡萄種植農截下駛于西班牙的葡萄酒運輸車,將部分車輛裝載的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就地傾倒。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這些憤怒的農戶認為,他們的老對手西班牙和意大利以低價向法國出口葡萄酒,屬于不公平競爭,威脅了他們的生計。法國西南部奧德省的葡萄酒生產商主席弗雷德里克·魯瓦奈(Frederic Rouanet)證實,共有4輛卡車被攔截并傾倒一空,7萬升葡萄酒因此被白白浪費。
據葡萄酒行業數據,法國現已成為西班牙葡萄酒的最大進口商。2014年,法國從西班牙進口5.8億升葡萄酒,同比直線上升了40%。法國也因此喪失了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產商的地位。去年,意大利共產出49億升葡萄酒,法國則以47億升落后。
與此同時,意大利和西班牙對葡萄酒的定價較低,這也讓高價的法國葡萄酒吃不消。據悉,法國出口葡萄酒的最低價格為每升3.9英鎊,而意大利的價格為1.95英鎊,而西班牙更是低到91便士。
然而,魯瓦奈卻指出,西班牙葡萄酒標價低是因為質量低劣:“如果法國葡萄園用西班牙的行業標準生產葡萄酒,根本不可能賣得出去。歐洲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
其實,頗讓法國人嫉妒的西班牙葡萄酒業也并非一帆風順。雖然西班牙是葡萄酒出口大國,實際獲得的利益卻在不斷下降。原因除了出售價格較低外,批發式、不裝瓶銷售也帶來了苦果。
報道稱,法國常以低價從西班牙購買大批葡萄酒,進口后再裝瓶,冠之以法國品牌,再在標簽上注名“源于西班牙”。這種做法比法國培育本土葡萄和釀造成酒的生產方法更經濟。
出口遇冷:高端賣不出 被迫轉型降價
曾幾何時,被稱作“黃金市場”的中國曾讓歐洲葡萄酒商賺得盆滿缽滿。從2010年起,由于中國進口葡萄酒數量猛增,造成市場存在嚴重過剩,商家不得不賤賣。此外,中國市場需求減少,以及市場回歸理性,也讓畸形的高端消費難以為繼。
如今,在這場進口葡萄酒遇冷的故事中,主角就是法國的波爾多葡萄酒。2014年,波爾多葡萄酒在中國的銷售量下降了25%。此前,英國路透社也曾報道,在上海郊區的一個保稅倉庫里,成箱的法國波爾多布雷哈特干紅積了3年的灰塵。直到2015年7月,貨主為了減少損失,削價至原標價50美元(約合 316元人民幣)的1/4,大力促銷。在其他倉庫中,不錯的波爾多葡萄酒才以不過15元的價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