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業巨頭茅臺,似乎總處在風口浪尖。
2021年度茅臺總工程師入圍院士候選人一事曾引發軒然大波,今年茅臺技術中心又因評價得分過低被取消資格。酒業似乎與“科技”絕緣,這到底是不是過于重視“釀造傳統”所致?
01、技術中心被除名,茅臺研發投入不足1.0%
2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評價結果的通知》中顯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被撤銷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其評價得分只有50.7分,在參評酒類企業中墊底。
此次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參評企業中,共有酒類相關企業11家。評價情況顯示,國臺母公司天津天力士集團得分89.2分,是酒類企業唯一一個排名進入前100名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五糧液得分82.3分、汾酒得分79.6分、四川劍南春(集團)得分55.9分、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公司評分50.7分。
根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管理辦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有較高的研究開發投入,年度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額不低于1500萬元;擁有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帶頭人,專職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不少于150人。
以這兩項條件來看,茅臺應當是吻合的——2020年度,其研發費用超過0.5億元,其研發投入合計1.31億元(包含科研人員工資等費用),其當期研發人員數量為513人,這兩項指標均大大超過相關管理辦法認定的標準。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
依據相關評價標準,“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按照企業規模劃分為4檔,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以上的企業,基本要求為1.0%,滿分要求為7.0%。
茅臺2021年度的營收額超過1000億元,2020年度也高達949.15億元,超過500億元的標準。按照這條評價,其2020年度的研發經費支出應該達到9.49億元才能滿足基本要求,顯然,其1.31億元的研發總投入,遠遠達不到標準。
以研發投入營收占比來看,茅臺2020年度的比率僅為0.14%,距離1%的要求尚遠。
02、研發重視程度不及科技企業百分之一?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釀酒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與重視程度普遍偏低。
在茅臺取得2020年度營收同比增長10.29%、凈利潤同比增長13.33%的情況下,同期的研發費用投入僅增長3.51%。
研發費用的投入遠遠趕不上營收與凈利增長的速度。
與此同時,其研發費用投入的總量也僅為1.31億元,依據年報顯示,本期費用化研發支出包括列入生產成本的研發支出及科研人員工資等支出。同期的營收總額為949.15億元,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為0.14%。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茅臺當期營業成本高達81.54億元,為研發總投入的62倍多;當期銷售費用25.47億元,為研發總投入的19倍多;管理費用67.89億元,為研發總投入的51倍多。
從數據上來看,作為傳統釀酒業龍頭的茅臺,其研發占比僅為1/1000左右,那么同期的科技龍頭又如何呢?
作為致力于通訊科技的巨頭,華為2020年度實現營收8914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其當年度研發總費用為1418.93億元,占收入比15.9%。
如果僅以研發占收入比這一項比率來看,科技型企業的龍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要超過釀酒業龍頭的100多倍。
從兩者同期投入的研發費用額度來看,華為約為茅臺的1000倍多。當然,同期華為的營收總額遠超茅臺,約為后者的9倍。
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低,實際上是酒業的普遍現象,其他一線名酒同樣如此。
五糧液在2020年度取得573.21億元的營收,199.55億元的凈利潤。其當期研發費用為1.31億元,與茅臺相當。同年度其銷售費用高達55.78億元,管理費用為26.09億元。
排名第三的名酒巨頭洋河,因為當年度有多個研發項目推進,因而費用投入較多,達到了2.6億元,相比2019年有了62.59%的增長。同期洋河的營收為211.01億元,凈利潤約為74.82億元。
“白酒企前三強對研發投入不足,那么排名靠后的企業可想而知。”酒業營銷專家馬斐認為,一線名酒企業體量大、盈利能力強,有更多余力投入研發,譬如茅臺在2020年度的凈利潤約為460億元。但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其盈利能力有限,自然沒有更多的財力用于研發。
不止是有無財力的問題,實際上,動輒宣傳“繼承古法”的白酒業在釀造技法上比之幾十年前并無明顯進步。
03、酒業科技裹足不前?
過低的研發投入是否導致了酒業科技裹足不前?
2020年度,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醬香型酒糟生產有機肥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獲評“中國酒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以一個科技小白的角度來看,這些研究可能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創新的成分很小。”一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茅臺的研發項目中,有一項“醬香型酒糟生產有機肥技術”。實際上,用酒糟施肥,是很傳統的做法,可能新科研項目以更為精微的方式去解析、提升酒糟有機肥的技術水平,讓其比傳統的“施肥”方式更為有效。
2021年3月數據顯示,貴州茅臺已授權的專利總數為160件,其中外觀設計專利為62件,占據絕大多數。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分別為33件和32件。發明專利包括釀酒微生物的研究、封窖泥質量鑒別方法、測定白酒中100種農藥殘留的方法等;實用新型專利有32件,包括一種曲粉裝料系統、碳纖維鍬棒及釀酒工具、一種白酒廠房結構等。
此外,其他一些名酒的技術研發工作,都是圍繞自身擅長的方向或自身核心賣點展開。
譬如五糧液2020年報顯示,其研發工作繼續圍繞濃香型白酒固態發酵微生物資源研究及應用等方向推進,洋河2020年度的研發投入主要是棉柔機理解析健康功能因子和健康體驗因子的發掘。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白酒業科技進步主要是圍繞流水線、精準的化學分析而展開。
“實際上,釀酒的基本工序、基本方法一直未變,科技的介入只是在提升效率,以更精細化的手段去解析酒體成分。”有業界人士表示,“12987”釀酒工藝成為幾乎所有茅臺鎮釀酒企業共同的標榜,就足以說明問題。
普通人對白酒業的科技創新也有著類似觀點。
有消費者在相關白酒投資的論壇上表示:白酒講究固化口感,你要總換口味,要玩完!可口可樂一個配方可以管幾十年,但中國的白酒配方可以管上百年,否則瀘州老窖那些老窖池就沒什么用了。
也有股民表示:如果研發對白酒有意義,那白酒的護城河就沒了。
專業的科研人員顯然有著不同的看法,江南大學副校長、白酒博士徐巖認為,白酒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在釀造技術的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的,例如對窖泥微生物的研究帶來了人工窖泥技術的發展,氣相色譜等分析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對白酒風味的剖析和勾調技術的進步。
盡管不同人群對酒業研發有著不盡相同的看法,但一個可見的事實是,研發投入多寡已經足以說明白酒行業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原標題:茅臺研發占收入比僅為1/1000,酒業被“傳統”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