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酒熱”蔓延已有數年,行業對于“醬酒熱”的強度、廣度與持久度的探討從未停歇。
根據統計,2019年,醬香白酒以占行業7%的產量,完成了行業約20%的營業收入,實現了行業約38%的利潤總額;2020年,醬香白酒以占行業8%的產量,完成了行業26%的營業收入,實現行業約40%的利潤總額。
從整體數據上來看,中國白酒銷量近年來下滑,但營收與凈利潤卻連年創下新高,高端酒與次高端市場持續火熱,呈現出結構性繁榮景象。 在此背景下,醬酒一邊在享受“醬酒熱”紅利中擴產能、擴地盤、擴氛圍,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思考走出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有行業人士認為,醬酒已經一步一步來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
一路飆紅的醬酒
在歷史記載中,醬香酒的釀造能溯源至西漢時期。
《史記》記載,西漢武帝時期,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這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公元135年,漢武帝劉徹派遣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枸醬酒。
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鳛部(今仁懷一帶)取酒獻供,漢武帝飲之大贊“甘美之”,因此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一說。
實際上,白酒香型的確立至今不過40余年,40余年間,最初的“四大香型”千帆競發,除了白酒龍頭寶座輪換之外,由“四大香型”衍生出的壓品類也是百花齊放。
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專門確定了白酒香型的風格特點,統一了各種香型風格的描述。此次評酒會確定了四大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和米香型。四大香型風格各異,茅臺當仁不讓成為醬香酒的代表。
發展至今日,傳統的大曲醬香酒因選材嚴苛、工藝復雜、出酒率低、釀造周期長等特點,在業內以稀缺性著稱。 物以稀為貴。醬酒的稀缺性,奠定了在物質極大豐富時代炙手可熱的基礎。
微酒記者梳理發現,醬香酒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2010-2012年的擴張期、2013-2016年的調整期、2017年至今的快速增長期。
2010年年初,茅臺酒出廠價為499元,2012年這一價格已經上漲至819元。與此同時,茅臺酒渠道流通價、零售價屢創新高,市場一片火熱。茅臺酒價格高企使得茅臺鎮其他醬香酒企業紛紛擴張產能,試圖在行業景氣期借茅臺之勢力分一杯羹。有數據顯示,2010-2012年期間醬香酒產能增速連續在10%以上。
2012-2016年,受三公消費禁令和塑化劑事件影響,整個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期,白酒企業全面承壓,醬香酒也被裹挾進寒潮中。
2017年至今,在茅臺的引領下,“醬酒熱”迅速蔓延,而茅臺價格、市值、市場氛圍、市場滲透率等一路走高,更是帶領醬酒梯隊逐步蠶食其他香型市場,甚至成為影響當前香型格局的決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優質醬酒產能稀缺,其單價相對其他香型白酒來說較高。由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醬香酒比較普遍采用小經銷商模式進行渠道運營。對于一線醬酒品牌來說,單個經銷商拿到的醬酒配額不高,對于二三線醬酒品牌來說,其產能本身不大,市場供應量也就相對有限。
小商制與大商制相比,廠家對渠道的掌控力和話語權更強,也更容易穩住核心單品價盤,從而構建市場價格和品牌價值。
尤其是白酒黃金十年和走出調整期后的數年,白酒消費景氣度提升,與大商相比,小商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小,容易出現漲價惜售行為,此舉更是導致了醬酒價格和氛圍一路飆紅。
繞不開的“茅臺”
醬酒之成就,茅臺可以說是居功之偉。 可以說,在茅臺未登基酒業王座之前,醬酒的市場占有率、消費口碑和美譽度與今日相比相去甚遠。提及茅臺的成功,其氣魄、智慧與文化起著中流砥柱作用。 談及茅臺的成功,1998繞不開的重要時刻。
1998年是創業的黃金年份。這一年年初,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京東;年底,馬化騰創辦了騰訊。除此之外,搜狐、網易以及新浪,也在這一年注冊成立。
同一時間,受亞洲金融危機余波影響,以及山西假酒案的沖擊,白酒行業一片蕭條。當年上半年,茅臺酒銷量下滑明顯,而在整個市場經濟氛圍影響下,主打高端酒的茅臺更是不被看好。
然而,一些精彩的故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不被看好的開始,才是主角出場的序章。
這一年,茅臺酒廠轉軌改制,首次改變了過去由國有糖酒公司專銷的模式,將茅臺酒推向市場,同時,茅臺酒廠組織銷售“十八羅漢”背水一戰,在下半年徹底扭轉局面。
根據公開數據,1998年,茅臺營業收入創下彼時茅臺歷史最好的銷售業績。隨后,茅臺不僅徹底融入了市場經濟的浪潮,更逐漸形成了全新的管理和銷售模式,市場價格不斷水漲船高,也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本青睞。
有據可查的是,1981年,國家制定的茅臺酒零售價為7元/瓶,而按今日茅臺酒官方建議零售價1499元來算,茅臺酒身價已經漲了200多倍。
有關茅臺改制和“十八羅漢”的故事在業內津津樂道,而茅臺在關鍵時期體現出的這種魄力、智慧和文化,讓茅臺在市場中一往無前。 茅臺體現出的精神,既是醬酒榮譽也是激勵其他醬酒不斷創新、不斷迭代前行的動力。也由此,無論是從品牌上“傍”茅臺熱度,還是從戰術上“仿”茅臺操作,都是醬酒梯隊在發展之路上的“必修課”。
近年來,在各種醬酒企業大會上,醬酒企業也紛紛表態致敬茅臺,對茅臺引領醬酒品類前行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基于茅臺對醬酒品類的貢獻和影響力,不少從業人士甚至直接用“茅香”,來代指醬香。
醬酒“十字路口”
需要指出的是,自1988年價格開放市場化之后,歷經30多年的浮沉,白酒產銷量已基本穩定。
從公開數據來看,2017年規模以上白酒產量為1198.1萬噸,2018年規模以上白酒產量為871.2萬噸,2019年規模以上白酒產量為887萬噸,2020年規模以上白酒產量為740.73萬噸……當前見諸報端的名優酒紛紛擴產擴地盤,白酒行業看似一片朝氣,實質確是優勝劣汰的幸存者偏差。
對于醬酒來說,一方面,歷經數年快速擴張,各大梯隊已在市場短兵相接,品牌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另一方面,濃香型白酒依舊占據著市場第一份額,清香、兼香、鳳香、米香崛起勢頭不可小覷。近日,馥郁香國標獲批,白酒香型大戰再添生力軍。
加之醬酒一二線企業紛紛于近年上馬擴產項目,可以大膽地預測,在白酒市場總量穩定、其他香型風頭依舊的情況下,醬香型白酒在市場的摧枯拉朽攻勢也將告一段落。如何進行品質突破、品牌新定義、顏值重塑、創新服務等等,或將成為醬酒穿越下一個周期“卡脖子”的難題。
“一枝獨秀不是發展之勢,百花齊放才是行業之福。”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白酒行業接下來大概率繼續增速放緩,分化逐步加大,醬香酒自然也不可避免,但這對醬香酒來說并不是壞事。
“醬酒經過最近10余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到了從‘傍’茅臺,到‘脫’茅臺的階段。”上述人士認為。醬酒發展之路已非一條大道,擺在醬酒企業面前的已經是一個“十字路口”。 事實上,從近年來醬酒發展的態勢可以看出,醬香型白酒已經開始轉型,從“十字路口”朝向具有各自品牌特色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從定位切入,郎酒提出要與茅臺各具特色、等量齊觀,有消息透露郎酒全新品牌故事即將揭幕;從品類著力,今世緣獨創國緣清雅醬香品類,在高端市場開疆拓土;從價值主張入手,國臺、貴州醇、潭酒主打的“真年份”概念,重塑醬酒價值表達體系;從口感創新,心悠然開高端柔順醬香一脈,目前在全國市場已遍地開花……在水大魚大的醬酒陣營中,不少品牌已經開始轉型,且各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