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關的數據表明,去年,進口瓶裝葡萄酒4.81億升,同比增長21.8%,增幅比上年回落15.2個百分點;瓶裝葡萄酒進口額21.94億美元,同比增長17.12%,增幅比上年回落20個百分點。張旭稱,這說明進口酒的市場泡沫也在擠壓。
從進口瓶裝葡萄酒單價看,2016年平均價格為4.56美元每升,比上年下降3.8%,這說明進口葡萄酒正在加速以大眾化姿態進入市場。張旭表示,從官方數字可以計算出,在不考慮庫存(庫存無法準確統計)、產量(進口量)設定為銷量情況下,去年,進口瓶裝葡萄酒占國內葡萄酒市場份額的29.58%,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26%,一年時間提高了3.58個百分點。
對此,商務部酒類流通立法課題組專家成員、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卻提出,未來中國的國產葡萄酒一直會保持在70%的市場份額,進口葡萄酒想超過40%的市場份額會很難。這是因為進口葡萄酒增長“事出有因”。
他認為,海關數據并不完全代表進口酒在中國的消費額也同比例增長。進口量的增多和近幾年整個酒類消費市場需求趨緩,很多流通企業由于利潤受到影響,紛紛調整商品結構有關。
據他估算,過去3年時間,進口葡萄酒經營者數量比三年前增加至少10倍,這也導致了渠道庫存明顯增加,他所指的渠道庫存包括真正的庫存,也包括樣品陳列等。
其中,進口葡萄酒近幾年的增長和白酒有直接關系。不論是地產白酒還是國營名酒的經銷商,為了應對市場競爭時時調整,很多增加了葡萄酒,但并沒有擺脫靠原來的團購賣酒,也是庫存增加的原因。
盡管從一線市場調研來看,趙禹認為國產葡萄酒尤其是二三線品牌近幾年的特色產品表現力很強。但他還是承認,國產葡萄酒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沒有真正形成統一的中國葡萄酒文化推廣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國產葡萄酒企業張裕的總經理周洪江認為,過去幾年,進口酒對中國葡萄酒確實造成的一定沖擊仍然是良性的,對中國葡萄酒行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轉型和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機會。
他認為,葡萄酒作為酒類的一個品種,在中國的市場所占比例很小。目前我國人均消費葡萄酒的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對于品牌級葡萄酒企來說,未來會有很大的潛力。國產葡萄酒想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地,首先還是要練好內功。葡萄酒行業的短板主要是葡萄原料。中國葡萄酒的產區從西到東,很多地方都可以生產葡萄酒,所以要建立區域特色,形成產品的差異化。
曾在中法合營王朝葡萄酒公司分管釀酒技術工作近二十年的張春婭說,光王朝公司在天津、山東、寧夏、新疆不同產區有6個加工廠。去年,她又走訪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5個省區共40家酒,品鑒完300余款酒后發現,中國不但有很好的葡萄酒文化資源,也有很好的葡萄酒。
她在葡界論壇上說:“葡萄酒的終極功能是佐餐。試問哪一款中國不同產區正規廠家的酒配不上中國的地方名菜?我們需要的是種植者和釀酒師充分尊重葡萄固有的風格,過多效仿其他國家的風格,這樣釀出來的酒就缺乏自己的特色,也會失去大眾消費者。
中國紅酒網創始人董樹國在第四屆葡界論壇上說:“國產葡萄酒企業在原料上形成個性與風格,利用母語文化、餐食風俗等培養中國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愛好,把主戰場擴大到三四線城市或鄉鎮,不受進口酒的牽引,不再走入進口酒的誤區,形成中國的葡萄酒語系,這就是國產葡萄酒最好的突圍。”
但中國首位獨立酒評人、國際葡萄酒資深評委吳書仙感嘆,國外葡萄酒自然也有缺點,國產酒這幾年確實也在進步,但風土和人文原因,國產酒確實有蠻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