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國內高端消費不旺,近幾年白酒行業深陷“寒冬”,然而就在去年這股冷風也吹到了啤酒業。去年全國啤酒產能也出現了近十年首次負增長,即使“地域性”極強的滇啤增速也開始放緩。在此背景下,滇啤云南瀾滄江集團董事長劉光漢在第十一屆瀾滄江啤酒節上表示未來將以主產業啤酒為主力,同時涉及畜牧業、白酒、茶葉、玻璃制品業的多元化發展戰略。
然而啤酒企業多元化發展早已不罕見,在有著重慶啤酒等跨界失敗的前車之鑒,云南瀾滄江集團的多元化發展能否見成效仍有待考證。
畜牧業是多元化發展的重點。
云南啤酒產量增速下滑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啤酒總產量為5061.54萬千升,同比增長4.59%。這已是繼啤酒行業自2012年以3.1%的增幅打破近20余年來產量增幅首次跌破5%之后,第二年增速低于5%。
然而情況在2014年變得更糟。數據顯示2014年1月-12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達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這是十年來啤酒產量的首次下降。
事實上,產能下降的背后更多的是啤酒行業利潤的大幅下滑。如重慶啤酒近期公布了2014年業績預減公告,經初步測算,預計2014年年度實現凈利潤同比將減少30%到70%。即使是位于整個啤酒行業陣營一線的青島啤酒和華潤雪花去年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中金公司預測青啤2014年全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3.4%,銷量增長5%,凈利潤僅增長1%。
與產能普遍下滑的全國市場相比,“地域性”極強的滇啤產能仍保持著微增長,但與前一年相比,增速也大幅下滑。數據顯示,2014年1-9月,云南省生產啤酒736064.25千升,同比增長2.45%;而在2013年的1-9月,云南省啤酒產量為718458.43千升,同比增長14.05%。
作為滇啤龍頭云南瀾滄江集團去年產能也有微幅增長。據劉光漢介紹,2013年全集團生產啤酒40萬噸,生產白酒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7.5億元;而在2014年1-12月底累計生產啤酒44.81萬噸,同比增長10.98%;白酒生產2.22萬噸,同比增長7.86%;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9.24億元。“雖然去年大環境不太好,但去年瀾滄江集團啤酒產能還是在增長,只是增幅比較少而已。”劉光漢表示。
對于滇啤的產量逆勢增長,云南省酒業協會一位內部人士吳先生認為,啤酒是一個品牌區域化非常明顯的行業,像瀾滄江啤酒更多的市場主要還是在州市上;所以大部分滇啤企業主力仍是中低端產品。而去年啤酒產能首次出現下滑更多的是由于高端消費下降導致,而中低端產品才是滇啤的主力,所以產能保持微增長也是在情理之中。
滇啤龍頭謀多元化發展
雖然滇啤仍保持著微量增長,但整個啤酒業產能的下滑已成定局。酒類營銷專家方剛就曾表示,行業的負增長對于啤酒行業來說,雖然不是災難來了,但也是新考驗的開始?梢灶A見的是,短期之內行業格局不會有重大變化,但是行業業績開始遭遇爬坡階段。甚至方剛認為啤酒將步上白酒的后塵,因為兩者的遭遇很相似。2012年時,白酒行業實現818億元的行業總利潤,啤酒行業則是99億元。而到了2013年,白酒行業進入調整期,叫哭聲迅速蔓延整個行業;這一年啤酒行業的增幅只有3.25%,2014年更是出現負增長。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利潤本就不高的滇啤企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了共同的抉擇。最直接的體現是,滇啤龍頭企業瀾滄江集團開始跨界經營。
能否走遠還需檢驗
“啤酒行業的多元化主要還是出于競爭激烈、利潤微薄的現實壓力考慮,不管是啤酒巨頭還是區域霸主,在市場集中度不高的中國市場,價格戰、地方保護主義、惡性競爭都絞殺了啤酒企業的利潤。”吳先生表示,“啤酒巨頭跨界一方面可以憑借資金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技術優勢,打造出品牌優勢、營銷優勢,逐漸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更多的市場話語權、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啤酒巨頭利用累積的資金、品牌、渠道投入到相關或者不相關的行業。 ”
此外,吳先生還稱中小啤酒企業涉足多元化則是出于現實壓力的選擇,雖然沒有做大做強,但憑借著在當地的資源優勢、人脈資源、渠道優勢、政府背景等,或者相關聯企業的資源,分散在啤酒行業的經營壓力,或者通過其他行業的成功來對啤酒業務輸血。
事實上,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啤酒行業出現了一起企業涉足多元化的高峰,燕京、重啤、金龍泉、藍劍等均開始其多元化之旅,但這些企業大都未能在這條路上有搶眼表現。
以曾經堅持非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的重慶啤酒為例,其除了發展主營業務啤酒,還從事乙肝疫苗研發。后來因多元化發展亟需資金的重啤,于2011年無奈把控股權轉讓給了世界知名啤酒企業嘉士伯啤酒。
對此,北京仁達方略管理資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吉鵬表示多元化經營的風險其中道理很簡單,領導者的知識層面、團隊的經歷、企業的財力都是有限的,但面對大量的市場機會,相當多的企業都不想錯過,于是就有了很多失敗的案例;而瀾滄江集團是否能在跨界經營這條路上走遠還需考證。
“多數啤酒企業涉足飲料、酒、水等行業,也有少數企業進入房地產、機械制造等行業,但不管是經營哪個行業,不管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企業要做大就必須先做專業化,惟有在一個領域內精通和優秀,企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