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貴州,人們印象最清晰的就是茅臺。然而貴州白酒并非只有茅臺,但如何讓普通消費者能叫出第二個貴州白酒品牌,成為地方酒業思考的重要問題。
2月26日,由茅臺集團發起、19家貴州白酒企業參與的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召開。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在會上表示,白酒行業已經進入了新的增長周期,呈現出“五個更佳”趨勢,即行業回暖更加明朗;生產集中度更加提升;提價增利趨勢更加明顯;品牌營銷更加風行及白酒企業探索新零售更加快速。
袁仁國稱,經初步估算,未來五年內,白酒行業市場規模將達萬億級。
此外,貴州省一些酒企代表亦就企業稅負稍重、企業經營思路轉變不及時、各地抱團拼速度等問題提出了看法。
作為白酒大省,貴州省除坐擁茅臺這棵“大樹”外,還聚集了大量中小酒企。經歷“陣痛”后,如何讓這些中小酒企實現抱團發展,成為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由茅臺集團發起的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召開,包括貴州董酒、珍酒、勁牌茅臺酒業等10家貴州省內酒企,9家仁懷地方酒企以及習酒、茅臺集團技術開發公司等3家茅臺集團子公司負責人參會。
會議上,“茅臺集團一枝獨秀是遠遠不夠的,貴州各大酒企需攜起手來、齊頭并進”成為與會企業的共識。
經過黃金十年和2012年以來的深度調整,袁仁國此前曾有論斷稱,“白酒行業已進入一個新的成長周期”。26日,中小酒企代表也在會上提出了如何適應新周期的看法與建議。
其中,貴州青酒集團董事長文義長就表示,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貴州省內多數白酒企業存在產能閑置、資金不足、庫存積壓嚴重等諸多問題,恢復生產緩慢,貴州白酒產業增速放緩。其認為,加快貴州白酒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幫助有較好發展潛力的白酒企業、白酒名品牌卸掉歷史包袱,解決好制約貴州眾多白酒企業發展的“資金不足、人才缺乏、品牌意識落后”等瓶頸。
文義長還在會上強調,與各白酒大省相比,貴州白酒企業承擔的稅負較重,構成制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不利于貴州白酒企業參與全國白酒市場競爭的因素之一。
貴州醇酒業執行總裁肖進春則表示,茅臺集團提出的“抱團發展,共建貴州白酒產業品牌”是有益于貴州白酒業發展的大計。貴州醇希望在茅臺集團的帶領下,形成大家認可抱團發展的指導綱要,從提議變成項目,為貴州白酒產業抱團發展加速。
據貴州省經信委預計,2017年全省白酒利潤預估總額將達到430億元,約占全國白酒產業利潤總額的35%;全省白酒產業產值達902億元,增加值完成804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2倍和2.14倍。
貴州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十二五”以來,貴州白酒增加值年均絕對增長數達14.5%,全省產量約占全國的3.8%,銷售收入占全國12%,利潤約占全國33%,供給能力好于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