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歐盟每年要撥款13億歐元,補貼所屬國家的葡萄酒產業,調節市場供需,其中5億歐元用于過剩葡萄酒的銷毀或蒸餾加工成工業酒精,而中國對葡萄酒產業卻沒有相應的補貼支持。“葡萄從新疆運到煙臺,光鐵路運費是從南美洲海運葡萄酒運費的3倍。”2015年,周洪江曾在全國兩會上對新華網(603888)記者說,建議國家通過運費補貼,鼓勵酒企使用國內的原料。
歐盟的補貼還體現在進口葡萄酒的海外推廣上。去年,首次來成都參加全國春季糖酒會的意大利酒商告訴記者,作為葡萄酒企業,政府相關補貼差不多占參展費用的1/4。
另一道降低海外葡萄酒入華成本的檻是關稅。我國進入WTO已是第16個年頭,澳大利亞、智利、格魯吉亞等國關稅逐步放開,加之去年4月,葡萄酒類成為跨境電商新增門類,進口葡萄酒綜合稅率從48.2%降至21%,基本上享受“國民待遇”。海關數據顯示,去年,原瓶裝進口國排名前13的國家有10個國別的葡萄酒均價同比下降,其中西班牙瓶裝葡萄酒均價不超過2美元,均價最高的新西蘭葡萄酒均價也同比下滑3.67%,為9.76美元。
優質精品園稀缺
但葡萄酒進口趨勢的變化不容忽視。
上海市酒類專賣管理局局長居新平在葡界論壇上稱,去年前三季度,上海海關關區進口葡萄酒1.2億升,比去年同期增加7.5%。記者注意到,這一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去年全國進口葡萄酒增速15%。
對此,居新平分析認為,去年1-11月的數據顯示,法國、澳大利亞、智利仍為上海進口瓶裝酒市場三大巨頭,三者市場份額占比合計近80%。進口酒仍占主流,但上海進口葡萄酒增速放緩,除了自貿試驗區原有一些便利通關政策因要求規范被取消后,部分企業轉向其他關區報關,和國內寧夏賀蘭山東麓以及新疆產區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推廣力度加大有關。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長何繼紅表示,目前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需求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嚴格追求品質(大多數比較懂葡萄酒了解葡萄酒知識);二是葡萄酒知識了解得不多,但一定以價格為衡量標準做判斷;三是用于解決所用場合的品種需求(活動),其價格越經濟實惠越好。
她說,去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打造健康中國。根據國家大政方針和我國葡萄酒三十年的變化趨勢的啟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消費者健康素養知識的提升,對高品質的追求一定會越來越強烈,葡萄酒市場一定會向優質、高品質方向發展。
有識之士認為,上海是國內酒類商品流通總量最大的城市之一,進口葡萄酒增速放緩和上海消費者日漸成熟理性有關。盡管國產葡萄酒因政策環境和機械化滯后等喪失成本優勢,但稀缺的優質精品園、精品酒莊,同樣受到消費者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