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白酒產業增加值達898億元。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表示,貴州白酒需構建生態鏈推動產業協調發展,抱團發展是重要引擎。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貴州省作為中國白酒的重要產區,一直以來是茅臺一枝獨秀。相對川酒來說,沒有形成集群效應,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開啟競合發展的新模式,行業抱團氛圍越來越濃,而論壇上發布的《貴州白酒2025工匠傳承計劃》也將構建黔酒工匠培育基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茅臺李保芳稱不希望“大魚吃小魚”
白酒行業“同行是冤家”的現象正持續被改寫。2018年,茅臺集團發起首屆貴州省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提出“競合”倡導。今年的圓桌會議,繼續深入探討貴州白酒競合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會上表示,盡管貴州白酒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存在茅臺這一領軍企業,但從全國來看,貴州白酒整體的企業競爭力顯得不足,主要是知名酒品牌和少數品牌支撐,所以抱團發展是推動貴州白酒產區發展的重要引擎。貴州白酒需將產品品質、品牌表達、產區概念放到第一位,轉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一直以來,茅臺作為貴州白酒的名片,產品質量以及品牌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內均排在前列,但在茅臺的“光環”下,貴州其他品牌白酒顯得較為低調。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在會上表示,只靠“寡頭”或者幾家大企業是不夠的,必須依托市場需求導向下的全產業鏈構建共同發展。茅臺不會以老大自居,也不希望“大魚吃小魚”,愿意“推動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實現高中低品牌并存、大中小企業共贏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貴州白酒去年產業增加值達898億元
事實上,白酒企業抱團成效明顯。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汪家強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白酒位次實現“四個第一”:以占全國3.5%的產量,實現了全國43%的利潤總額,排第一位;全省白酒出口額約33億元,出口創匯排名全國第一位;“雙11”期間,貴州白酒在天貓商城實現銷售額位列白酒品牌綜合排名第一位;白酒產業增加值898億元,排全省工業第一位。
而在競合發展模式下,貴州其他白酒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說,巖博酒業已從十幾人的小作坊發展成為600余人的中小型企業,年產清醬香型白酒5000噸。
論壇為此還發布《貴州白酒2025工匠傳承計劃》,未來將構建黔酒工匠培育基地。由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牽頭,以茅臺學院為載體,各酒企參與,把茅臺學院打造成為具有一流水準的工匠實訓基地,為貴州白酒行業技工人才構建智力支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