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一個可能影響是改變全球和中國葡萄酒行業格局。
提起氣候變化,人們往往想到冰川融化導致太平洋島國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想到電影《后天》中的災難場景,又或是不久前各國代表齊聚波蘭氣候大會為《巴黎氣候協定》具體實施規則進行談判。但是氣候變化也會實實在在影響人們的飲食,比如餐桌上的葡萄酒。
葡萄酒的生產對于環境條件極為敏感。氣溫、光照、降水等天氣條件都影響著釀酒葡萄的質量,同時氣候條件也影響著釀造和運輸儲備過程。分析發現,氣候變化正在對全球葡萄酒行業帶來影響,而中國北方或將從這種變化中受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向北移的葡萄酒產區
作為西方舶來品,葡萄酒在中國越來越受到城市中產階級,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不僅更多的國外葡萄酒涌入中國,中國自己生產的葡萄酒也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截至2017年,中國已是世界第7大產酒國、第5大市場和第2大葡萄種植國家。2016年,美國國際侍酒師認證(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教材中首次加入了包括張裕山東煙臺基地和新疆石河子等共六個中國葡萄酒產區的介紹。因為葡萄酒行業的發展,《紐約時報》將寧夏列為2013年全球“必去”的46個旅游地之一。
“在荒漠中種植葡萄一般不會被認為是一個得到上等葡萄酒的好主意,但是在寧夏的山地,當地政府正在努力將這個地方變成中國版的波爾多,而且計劃已經取得成功,” 文章寫道。
中國葡萄的栽種面積從建國初的3,200公頃發展到了到了2016年的847,000公頃。葡萄種植面積的增加和葡萄酒行業的發展主要受益于科技發展,但是一個有趣的卻常常被人忽略的現象是,過去幾十年全球氣候變暖也讓中國北方釀酒葡萄適種區不斷擴大。
根據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舉辦的中國天氣網的最新分析,近一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約上升0.5-0.8℃,釀酒葡萄的適宜種植區向北推進了100-160公里。50多年來,適宜釀酒葡萄生長的區域正繼續向更北的東北、西北推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研究表明,氣候變暖使中國原本受無霜期短,積溫不足的產區適宜葡萄栽培區擴大,“以東北產區為代表,原有栽培區朝著更適宜釀酒葡萄生長方向發展,中國北部葡萄酒產區未來極具發展潛力”。
不一樣的口感
除了將會有更多的北方地區適宜種植葡萄,氣候變化還導致中國葡萄酒的口感發生變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于2017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全球氣候變暖對葡萄和葡萄酒品質的影響》(以下簡稱《影響》)介紹,葡萄的成熟季氣候尤其決定葡萄質量,從而影響酒的品質和口感。溫度升高可以加速葡萄成熟,促進糖分的積累,并使蘋果酸含量降低。
中國天氣網的分析顯示,1951-2017年,中國92個葡萄主產地成熟季氣溫大多出現上升,部分葡萄產區每十年升幅超1℃,“這會導致葡萄糖酸比增加,因此釀出的酒口感更強勁濃郁,同時酒精濃度會更高,” 天氣網指出。
行業洗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氣候變化,到2100年,全球氣溫升高可能達到5.8攝氏度。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葡萄酒行業人士的關注。在很多地區迎來新的葡萄酒商機的同時,另外的一些地區則對這種變化十分憂慮。
綠色和平組織法國分部早在2009年發表的《氣候變化對法國葡萄酒業的沖擊》報告就指出,按當時的速度升溫,2100年葡萄種植將偏離原先種植區域1000公里,到達北緯60度與南緯50度的地方。而現在世界上葡萄的主產區是在北緯35到50度以及南緯30到45度。
“如果說溫度上升2到3攝氏度(對葡萄酒產區來說)還是可控的,溫度上升4到5攝氏度的話,全球的葡萄園地圖將被徹底改變,” 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的伯納德.西昆(Bernard Seguin)對《時代》雜志說。
專家預計,在歐洲,英格蘭,波蘭,奧地利有望發展成為葡萄酒的更佳產地。與此同時,中國遼寧已成為新興冰酒產區,擁有120年歷史的張裕公司就在那里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冰酒基地。
葡萄酒行業面臨的挑戰顯示了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不過,如果IPCC所描繪的氣候變化場景真的演變為現實,葡萄酒的產區和口感也許是人類最后才需要擔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