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三年銷售低迷、減產、降價后,限制“三公”消費對于高端白酒需求的抑制似乎有所減弱。記者昨天走訪滬上白酒零售實體店發現,包括茅臺、五糧液等在內的白酒售價均有小幅回升,且借著臨近春節之際,部分實體店的白酒銷量漲了近三成。業內人士分析,商務消費和個人消費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三公”消費帶來的空缺,國內白酒業開始了漫長的復蘇之路。
實體店量價齊升暫無促銷安排
昨天,記者在南京東路的第一食品商店看到,前來備置年貨的市民絡繹不絕,而底樓右側的白酒專柜前也擁著不少客人正在詢價。
“最近來看來買的的客人都挺多的,大部分是自用或送人,還有一些十幾、幾十箱一買的大單子,基本都是私人企業為開年會準備的。”專柜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從去年12月起,柜臺的生意就明顯好了起來,進入1月份后,大單子又逐漸增多。
“白酒總體銷量來說,比前段日子漲了快三成,但要跟幾年前比,差得還是不少。”她說。
記者了解到,在售白酒中銷量不錯的包括1168元/瓶的45度新品五糧液、1589元/瓶的國窖1573、1598元/瓶的53度飛天茅臺酒珍藏版和888元/瓶的53度青花郎酒等。
此外,一些性價比較高的白酒則多用于市民自用。譬如,52度瀘州老窖老字號特曲358元/瓶,53度紅花郎酒538元/瓶以及43度出口茅臺799元/瓶等。
當然人氣最旺的兩款白酒仍屬53度飛天茅臺和52度新品五糧液。于是記者又走訪了“海煙”、“得強酒莊”等專賣店了解這兩款白酒的價格—53度飛天茅臺的單瓶價格區間在965元至998元;52度五糧液的單瓶價格區間為680元至698元。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不多。
一家專賣店老板告訴記者,“目前茅臺等白酒的庫存已經得到控制,庫存量基本維持在平衡狀態。”
另外記者在走訪中獲悉,近數月內,此兩款白酒的零售價均有十幾元幅度的增長,且春節前夕暫無進行促銷的安排。
酒企業績回暖集體釋放提價信號
其實從2015年第三季度起,多家白酒企業的業績均開始回暖。根據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財報,12家企業已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
作為行業領頭羊的茅臺和五糧液,在上月經銷商大會上不約而同地釋放出不再降價的信號。而早在去年下半年兩家酒企就開始多次上調旗下主打產品的價格:去年7月,茅臺將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指導價由此前的1099元上調至1199元。此后,五糧液則將水晶瓶普通五糧液出廠價由此前605元大幅上調為659元。
繼茅臺、五糧液漲價后,各大酒企也推出了多項措施維護價格體系,控價、漲價的消息不絕于耳。在上月的瀘州老窖股東大會上,頭曲的定位為50元至100元/瓶,特曲則是150元/瓶左右。郎酒集團也發布通知稱自今年1月1日起,提高紅花郎全線產品的出廠價格。
業內人士楊波告訴記者,“各大酒企不降價甚至漲價的底氣主要還是來自于業績的好轉。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白酒業受到重大影響,整個行業出現明顯下滑,而經過3年的深度調整之后,且隨著居民收入提升以及商務消費對高端白酒需求的增加,行業開始步入中低速的回暖之路。”
經銷商利潤縮水互聯網拉低價格
然而,在酒企提交漂亮成績單的同時,經銷商卻普遍反映,雖然銷量上去了,但市場價和出廠價的無限接近,讓經銷商“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
“以飛天茅臺為例,出廠價一直是819元/瓶沒變過,但以這個價錢拿到手后我賣出去的最低價到過825元/瓶,也就是說每瓶只賺了幾塊錢,”滬上一位白酒經銷商告訴記者,即使近期情況有所好轉,但他供應出去的茅臺價格也都在850元/瓶以下,“刨去經營場所、人員等成本,根本賺不了什么錢。”
此外,在互聯網浪潮下,傳統企業紛紛觸網,白酒企業也不例外。據凱度消費指數顯示,酒類電商規模從2010年的6.8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110億元,增幅達16倍。預計2017年酒類電商的銷售收入將占到整個酒行業銷售收入的5.6%,即接近600億元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傳統的酒類經銷鏈條較長,通過層層加價,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價格偏高。而通過電商渠道,能夠有效減少一系列環節,有價格優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整個白酒行業格局漸變之中,酒類垂直電商將會成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上述經銷商人士向記者總結道,現在正應該是茅臺酒銷售的旺季,互聯網雖然對定位高端的茅臺酒銷量影響不大,成交更多還是來自線下,但它把價格拉低了,經銷商利潤沒了。“如果挺著價格不降,勢必賣得慢一些,也能賺錢,但作為經銷商還要考慮到市場,要給廠家有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