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英國倫敦佳釀交易所Liv-ex發布消息稱:“在過去三年,所有2003至2013年份的波爾多名莊葡萄酒都大幅漲價,這十一個年份的平均漲幅高達41%。”。
此外,受減產、中國市場需求拉動和通脹影響,澳大利亞餐酒也普遍上調價格,漲價幅度約在3%-10%之間,就連馬爹利的全線產品也在出廠價就上漲了5%。
不過,隨著葡萄酒行業的結構性調整,產品結構的價格帶被拉升,且受匯率波動、包材上漲等因素影響,想必一直對葡萄酒市場密切關注的酒友們早已嗅到了不少葡萄酒都要漲價的信號。只是,與此同時,也請各位酒友千萬別陷入跟風炒葡萄酒價格的陷阱,以免上當受騙。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畢竟,近日上海金山法院就審結了一起以炒葡萄酒“股票”為誘餌的詐騙案,全案涉案人員40余人,受害人則多達300余人,詐騙總額3000余萬元。
經過公安機關縝密偵查,一個分工明確、手段環環相扣的90后詐騙團伙浮出水面。他們的犯罪經過是首先掛牌葡萄酒現貨產品,用自買自賣的方式抬高產品價格,然后組織人員虛構身份在互聯網上尋找以中年婦女為主的特定人群添加好友,為取得受害人信任,該犯罪團伙還進行了縝密的分工:
由業務組負責尋找受害人,并誘導其投資;
直播間負責為“客戶”講解投資知識,提高“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度;
合規部負責接受投訴,安撫“客戶”,防止交易平臺取消其代理權。
在騙取對方信任后,就謊稱可以通過“炒股票”方式投資購買其公司的葡萄酒進行獲利,緊接著誘騙被害人高位買入葡萄酒,再通過操作使葡萄酒價格暴跌,使被害人遭受巨大損失。雖說詐騙團伙也受到了應受的懲罰,但受害人的損失能追回多少還很難說。
無獨有偶,這類詐騙并非個例,并且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前幾個月,東莞公安也曾一鍋端了一伙同樣是用互聯網平臺操作楠木、香木、清酒、紅酒、葡萄酒等虛擬商品價格升降來實施電信詐騙的犯罪團伙。
而且該團伙同樣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設有系統維護、宣傳包裝、客戶服務等功能組,團伙成員約有20多人,其中嫌疑人李某輝為平臺持有人和操控者,李某一負責管理公司和工資的發放、員工的培訓等,劉某中擔任平臺導師組織公司業務員引誘投資者押注實施詐騙,先后詐騙錢財約248萬。
據專業人士分析,這種詐騙方式在貴金屬領域出現較為頻繁,犯罪團伙往往都是先通過建立虛擬交易平臺,人為劃出“價格走勢”,再虛構所謂的“浮盈獲利”,以誘導缺乏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入局。
但總而言之,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任何打著“低風險、高收益”幌子的投資都很可能是騙子為你畫下的“大餅”。在眾多P2P平臺都紛紛倒下的如今,千萬要謹慎考量投資對象,不能輕信任何投資介紹。(部分新聞信息來自澎湃新聞、東莞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