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葡萄酒市場一步步走向開放。特別是近10年來,進口葡萄酒涌入中國市場,長城、王朝等大企業業績一落千丈。中國葡萄酒業內一片悲觀,到處都可以聽到唱衰中國葡萄酒產業的聲音。有人說“中國根本種不出好葡萄”,有人說“中國釀不出好酒”,有人說“中國葡萄酒的質量就遠比不上進口葡萄酒”,還有人說“中國葡萄酒一直在欺騙消費者”。中國葡萄酒在與進口酒的競爭中一敗涂地。
一位長城的老業務人員在揮淚離開長城加入進口酒公司時說“我們為了開發市場需要教育消費者了解葡萄酒文化,但我們確發現隨著消費者越來越了解葡萄酒文化,他們就越來越不喝長城了,我不知道怎么辦?”
中國葡萄酒在與進口葡萄酒的第一波競爭中不是敗在規模上,不是敗在工藝上,不是敗在價格上,也不是敗在質量上。失敗的關鍵是“標準”。葡萄酒是泊來品,進口酒進入中國的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通行的葡萄酒標準。他們告訴消費者,葡萄酒是講產區的、是講年份的、是講葡萄品種的、是講釀酒師的、是講風土的。他們讓消費者了解到“92”不是年份,解百納不是葡萄品種,價格高低并不完全代表著酒的好壞。隨著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革命,中國葡萄酒消費者迅速成熟起來,中國葡萄酒產業自己的標準在國際標準沖擊下完敗。
過去國產葡萄酒的一些廠家思維是只從自己利益出發,至多兼顧經銷商利益,消費者利益往往被忽視。比如專用標就是一例。酒廠為了經銷商開發不同的專用酒標,然而這些不同酒標、不同價位、側重不同渠道的酒款,往往是同一種酒,其產品的區隔不是依托與土地、葡萄品種、氣候,而是完全依從于商業利益。而中國“入世”以后,消費者以國際葡萄酒的標準為依據,失去了對中國葡萄酒企業和產品的信任。
在中國葡萄酒遭遇潰退的危機時刻,一個新興的產區——寧夏產區卻悄然發力。秉承著“小酒莊,大產業”的發展原則,寧夏產區從發展之初就以國際化的標準打造產區資源。隨著一批中外釀酒專家的進入,一批國際化的酒莊的建設,一片片酒莊葡萄園的建設,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品醇客評比、布魯塞爾大賽中摘金奪銀,中國葡萄酒再次出現在國際葡萄酒的舞臺上。做為OIV的觀察員,寧夏產區真正將國際標準帶入了中國產區,成為“中國酒莊酒”的發源之地。
“風起于青萍之末,對于寧夏產區來說風土就是賀蘭山,就是黃河水;風土就是冬天用黃土埋藤,春天借輕風展藤;風土就是祈盼的降雨,就是早來的晚霜;風土就是根瘤蚜,就是霜霉病……風土就是你吃了一碗羊雜碎后唱的那只花兒。”
當寧夏產區葡萄產業管理委員會郝林海主席在“風土復興國際葡萄酒文化研討會”上的發言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時,這位寧夏葡萄酒產區的締造者也許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同時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葡萄酒產業一個“風土”時代的開篇。
隨著寧夏產區的崛起,新疆產區、懷來產區、煙臺產區、昌黎產區、云南產區等各個產區都開始出現按國際化的標準建設的酒莊和釀造的產品。中國葡萄酒產業也開始講產區、講年份、講葡萄品種、講釀酒師。我們有了獨特的中國的風土。
未來中國葡萄酒與進口酒葡萄酒之間的競爭將進入風土之爭的時代,至于消費者是喜歡吃完牛排后上演的卡門還是吃了羊雜碎后唱的那只花兒,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