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歷來是商業零售領域的旺季,對深陷行業大調整第三個年頭的白酒行業而言,今年的“旺季”似乎來得更晚一些,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看到很多產品“大賣”的喜訊,反而,《一文教你如何做XX區域市場》、《XX條商規讓經銷商不怕壓貨》、《淡季旺銷XX法》、《上市XX天賣了XXXX萬,他是怎么做的?》等雞湯、科普類文章屢屢占據媒體頭條,似乎也暗示著在當下的旺季,白酒廠商的日子仍不好過。
在眾多致力于普及營銷知識、灌輸成功雞湯的酒業新聞中,我們注意到河南宋河酒業的相關新聞卻是頗為獨特,長期占據“愛心”、“公益”、“助學”、“親民”等關鍵詞的搜索前列,總是與普羅大眾緊密相連。這與當下酒業忙于“務實”的種種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有點不務“正業”。但從廠家得知到消息來看,宋河銷售卻是各市場亮點頻現,穩中有升。
同樣身處行業調整泥潭,為何宋河選擇了與多數企業大相徑庭的“活法”?
“活法”在于企業的價值選擇
對于喜歡閱讀經管類書籍的朋友來說,只要提及“活法”一詞,很多人必能迅速聯想到《活法》一書。《活法》是日本經營之圣,素有商界哲學家的稻盛和夫的系列著作。在這套書系中,稻盛和夫提出了一個核心的哲學問題“作為人,何謂正確?”是啊,作為地球上擁有最高智慧的一種生物,人類永遠也無法擺脫對“哲學三問”的永恒追索,但當具體到每一個人類個體身上,“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彼得·德魯克)顯然現實得多,而其前提則是搞懂稻盛提出的“何為正確”。
稻盛和夫是商界大賢,他之一生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足以使他自傲于全球企業家群體,稻盛的這套《活法》中,除了其對于人生、佛法、天道的參悟,當然也處處閃現著企業經營的智慧。
對于由人組建的商業組織——企業而言,何謂正確,企業應當有怎樣的“活法”?這里借用奧斯特洛夫斯基那句名言的前半句進行闡釋:“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顯然是“宋河”的選擇。
不要認為這種“利他”的論調已經過時,稻盛和夫已經用他教科書般的經營生涯給了我們最好的例證。對個人而言,活法是一種人生觀;對企業而言,活法是一種價值觀。無論對人或者對企業,“正確的活法”永遠建立在“自利利他”之上。
“自利”是人之天性,這點無可否認。“謀利”是企業之天性,同樣無可否認。但人也好,企業也好,如果人人自私,各謀私利,永遠不可能實現“利他”。要想“自利”,獲取更多的利潤,創造更高的價值,必須首先“利他”。
眾所周知宋河酒業位于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道家思想精華也自然而然地中成為指引宋河企業經營活動的隱形法則。道家經典《道德經》有云:“以其無私,故而成其私。”又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人要成就自己的私利,必須先人后己,以不爭成就大爭,以無私成就有私。這是顛撲不破的人生大智慧,當然也是稻盛和夫和“宋河們”賴以成功的商業智慧。
由此我們不由記起宋河酒業總裁王祎楊女士的一番話:“一個有生命力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好品質的基礎之上的。產品是企業的心臟。不管時代怎么變革,我們依然堅持品質,打造‘走心’產品,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對酒業而言,堅守品質底線,堅持提升品質,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就是先“利他”,再收貨“自利”。佛教稱修身的最終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就可人人成佛。天下至理大道相通,在道家中,能夠“自利利他”就是“順應天道”。
精于東方哲學智慧的稻盛和夫在《活法》中也曾明確指出“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利他主義是商業價值取向的原點”。很顯然,“利他”是順應“天道”的,經營者只有順應天道,才能窺見商道的門徑,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