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4個生日。
當天,五糧液“十里酒城”,近4000名普通而又特殊的員工,一如既往地用堅守崗位,度過了這難忘的一天。
這近4000名五糧液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退役軍人,他們退伍不褪色,發揚在部隊時的優良傳統,爭當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在各自崗位用汗水和智慧,不斷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五糧液產業園區內,“讓軍人成為社會尊崇的職業”“讓退役軍人成為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離軍不離黨,退役不褪色”等標語隨處可見,述說著五糧液的軍民魚水情。
陳小波,五糧液人民武裝部人民武裝主管、退役軍人服務站副站長,他對五糧液博物館里的老照片印象深刻:“照片拍攝于1986年,地點是老山前線,戰士們出征時,用五糧液酒作為壯行酒、出征酒,而那一年,我剛剛出生。”陳小波說,當年,五糧液赴云南前線慰問團,8天慰問了31個單位,行程3000千米,幾乎走遍整個前線陣地。“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我都心潮澎湃,深感自豪。”
石成均,五糧液513釀酒車間一名班組長,曾在山西某空軍當兵,退役后于1996年進五糧液酒廠513車間第3跨,1997年被提為第9跨副組長,2003年成為組長后就一直守著第13跨窖池,一干就是25年。他率領的班組優級酒率在513車間連續三年排名前三,今年上半年就已完成了全年優級酒生產任務。
“當沒當過兵,走路姿勢就看得出來,精氣神不一樣。”石成均說。他把部隊老班長的嚴格管理作風,帶到了車間。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25年來始終堅持記筆記,每一輪酒,糟、水、曲、入窖溫度,釀出來的酒質等一一詳細記錄下來,尋找其中的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釀酒水平;另一方面,秉持五糧液“傳幫帶”文化傳統,對組員嚴格要求的同時,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培養人才,其所在班組先后走出了8個組長和8個副組長。
在全世界最大的單體白酒釀造車間——五糧液523車間,有160個班組3700名員工,年產白酒達4萬噸,繁忙的車間里,退役軍人是一道壯麗風景,占了車間職工總數的12%,其中車間副主任2名,班組長及管理人員38名。
陳志昌,五糧液523釀酒車間退役軍人班組長,是1989年入伍的工程兵。跟石成均一樣,陳志昌同樣是一位以身作則又不遺余力傳幫帶的“老班長”,他帶領16名退役軍人在釀酒崗位上,永葆軍人本色和優良作風,屢次創下優良業績,產品優質率持續名列前茅,被評為“退役軍人示范班”,成為523車間的一大“標桿”。
軍人作風講究苦干、實干,紀律性強,善于協同作戰。退役軍人班的組員就像一個戰斗連隊一樣,特別能吃苦,彼此之間配合默契,起糟、拌料、上甑、摘酒、攤晾、入窖……每一個釀酒環節都井然有序,齊心協力釀好酒。
五糧液“十里酒城”,既是一個開放式的工業旅游景區,也是一個特大型的白酒生產企業,安保工作挑戰很大。五糧液依托公司安全保衛部、專職消防大隊等單位,分工明確,恪盡職守,秩序井然,確保生產、生活、經營安全。同時,抽選700多名退役軍人、專業技能人員組建了基干民兵大隊,平時生產,急時應急,戰時應戰。
曾澤科,五糧液安全保衛部特勤大隊大隊長,曾在某集團軍野戰部隊當兵,期間參加過2008年汶川救援。“當兵后悔兩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部隊對我改變很大。”曾澤科告訴記者,小時候他非常叛逆,當兵回來后,自己不知不覺像換了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公司懂得擔當、責任和踏實干好工作。
曾澤科說,雖然退役了,但他和五糧液其他退伍軍人一樣,堅持退伍不褪色,時刻準備著應急救援,應對突發事件。“只要公司下命令,立馬趕赴災區一線,像云南魯甸、四川九寨溝地震,公司都是第一時間集結救援物資,我們都是當天便趕到。”
練剛,五糧液江蘇戰區南京營銷基地總經理,2008年入伍駐香港部隊。初入伍訓練3000米長跑時,身體扛不住,老班長鼓勵他:當你跑不下去時,你一定要想想,你前面跑了多少,停下來了,前面就白跑了,還不如堅持跑下去。“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一直激勵著我,跑到流清口水都不放棄,硬扛下來。進入五糧液工作后也是這樣。”練剛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當時假期還沒有結束,他便主動申請返回南京,成為戰區第一個返回市場的工作人員。到崗后,他第一時間聯系經銷商,詢問身體情況、動銷、庫存等,傳遞五糧液關心和政策,協助經銷商做好團購銷售,去年超額完成了南京營銷基地目標任務。今年1到7月,比去年同期銷售增長了50%。“轉業不轉志,退伍不褪色。軍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工作上無論多難,我都不會去拒絕它,而是迎難而上去執行。”
練剛告訴記者,五糧液十分關心和重視退伍軍人,提出了“讓退役軍人成為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建立了退役軍人服務站,設立了“光榮之家”門牌;建立了退伍軍人微信群,經常關心大家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常發學習文件,讓大家保持軍人本色。“什么是中流砥柱?就是要把部隊里學習到的作風、執行力等優良傳統帶進企業,在此基礎上提升業務能力、工作能力,快速成為崗位業務能手、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