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銷聲匿跡”一年多的瀏陽河在湖南瀏陽河酒廠發布了瀏陽河新10年、15年兩款新品,并邀請了當地酒業協會、品酒專家、行業媒體以及經銷商代表等30余人參會,“低調”地向行業宣布瀏陽河的重新歸來。
作為酒業OEM時代的佼佼者,瀏陽河經歷了從輝煌走向低谷,甚至一度“停產”。尤其近兩年,“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瀏陽河被負債、借殼上市流產、停產、破產等諸多“風波”的困擾;但“沉寂”近一年的瀏陽河又爆出“復產”了。近段時間,酒業不時出現弱復蘇的信號,有著多年品牌基礎的瀏陽河能否老樹煥發新芽?
新組領導班子,在綿竹基地 低調“復產”
據記者了解,其實在今年3月瀏陽河已悄然組建了新一屆的領導班子,公司執行總裁為付耶成。據湖南酒圈人士向記者透露,“付耶成是有實戰經驗的操盤手,曾在酒鬼酒任職過。”
介于瀏陽河有諸多品牌運營商不時借牌在市場上“冒泡”,記者特向湖南業內人士證實了此次“重出江湖”的確為瀏陽河酒業發展公司。而且在瀏陽河官網上也查到了“新帥”付耶成對瀏陽河未來3—5年的經營規劃,并透露了公司的新商業模式和智能化發展戰略。同時,記者從小道消息了解到,這次出來重振瀏陽河并沒有彭潮的影子,是另外幾個股東試圖撿起瀏陽河這塊品牌。
而在今年6月,瀏陽河與四川綿竹碧壇春酒業(以下簡稱碧壇春)達成合作,瀏陽河綿竹生產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瀏陽河重啟了異地代加工模式;由此,瀏陽河低調“復產”也浮出水面,并非瀏陽市本土釀酒基地恢復釀酒生產。
資料顯示,碧壇春(原綿竹萬利酒業制造有限公司)廠區緊鄰名酒劍南春。18年前,瀏陽河“貼上”川酒基因,在OEM時代成就了當時的行業地位;而幾經波折之后,瀏陽河低調“復產”竟再度選擇四川的原酒資源。
據付耶成介紹,瀏陽河與碧壇春攜手共建“伙伴經濟”模式,共同打造原酒商、包裝商、品牌商、經銷商的共同價值鏈和新時代賴以生存的“生態圈”。
在綿竹基地掛牌后不到一個月,瀏陽河推出了兩款新品。據參加新品發布會的湖南酒業人士表示,“此次瀏陽河很‘低調’,但除了發布的兩款新品外,其他老產品線都在恢復生產了。”
一位接近瀏陽河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瀏陽河過去的混亂始作俑者是決策者搞資本化運作,現在的股東倒是比較務實,更注重實體產業。”
重回異地代加工,走輕資產營運模式
眾所周知,瀏陽河與金六福一樣,曾同為五糧液最早一批OEM品牌。借助五糧液的品牌影響力,很快遍及全國市場;尤其是與2005年的超級女聲的合作,使得瀏陽河名聲大漲。
從最早由五糧液代工生產,到后來自建基地,瀏陽河投入巨資。據資料顯示,光建設湖南瀏陽河國際名酒城(釀酒生態園)來擴大自身產能,計劃總投資就要27.5億元。但瀏陽河在行業深度洗牌期下,因自身經營不善、債務危機、臆想資本市場等諸多因素導致該項目至今并未全部完工。
而在去年5月,多家媒體爆料瀏陽河酒廠已停產;當時瀏陽河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辟謠表示:“暫時停產的是瀏陽河的老生產車間,新建的釀酒車間一期已經竣工,計劃更換到新的生產基地。”不過事實顯然并非如此。
從名酒代加工到釀酒基地自建,瀏陽河一路曲折;如今,瀏陽河搭上川酒,再度啟動異地代加工模式。“新帥”付耶成稱之為推行輕資產營運模式,打造瀏陽河酒“微笑曲線”。
“品牌效應、技術標準、客戶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優勢、銷售網絡等,共同形成了瀏陽河酒的輕資產。左邊是專有技術和研發,右邊是品牌、管理和服務,中間就是瀏陽河酒較弱的生產。強化兩邊,外包生產,正是適應瀏陽河酒當前資源和傳統企業智能化大趨勢的‘微笑曲線’。” 付耶成進一步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激烈的市場競爭讓原酒廠日子很不好過,原酒成本門檻降低;而瀏陽河本身不擅長釀造生產,有的是這個品牌的‘余溫’;這次用代加工模式‘低調’復出,遠比自釀成本低,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未來3-5年,瀏陽河要下供應鏈整合的棋
攜手碧壇春只是瀏陽河生產外包或產品代工的開始。據“新帥”付耶成透露,“以靠近市場供應為原則,就近尋求與優質白酒原產地、或包裝生產地、或物流集散地的中型白酒生產企業,建立長期生產外包或代工合作。”
在瀏陽河的規劃中,公司未來3-5年的重點完善產品研發和智能化運營管理系統建設,建立產品成本優勢和區域適應優勢,完成市場布局。
而在市場開拓方面,將以加盟代理、產品定制開發或市場外包的多種形式,重點推廣中低端品牌,欲布局中原、西北等市場。
顯然,瀏陽河這次“復出”之后將玩的重點放在品牌研發和運營輸出,而釀酒生產、產品包裝等都設施外包策略,欲以輕資產模式盤活品牌。
據瀏陽河方表示,“未來2-3年內基本完成西部、西北部、中部或東部生產外包商合作構建,實現低成本、多樣化供應鏈布局。”
清理授權生產品牌,提出未來幾年實現3-5億元目標
雖然瀏陽河酒廠曾一度被爆“破產”,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熟知湖南市場的業內人士表示,瀏陽河曾授權生產的一些品牌還在湖南一些縣鄉鎮市場“活躍”。
而瀏陽河這一次的回歸,首先提出將清理結束公司內外部生產授權,理清需要保留和新開發產品體系。
6月8日,瀏陽河發布特別聲明稱:近年,針對一些不法商家擅自生產、銷售假冒“瀏陽河”品牌白酒情況,我司決定對市場現有生產、銷售“瀏陽河”品牌白酒的商家進行走訪調查,對違規、侵權的假冒“瀏陽河”產品進行清理整頓。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各地工商等職能部門的配合下,在全國部分城市多次開展了查封各類違規、侵權的假冒“瀏陽河”品牌白酒專項行動。為避免廣大經銷商以及消費者上當受騙,也為了我司注冊商標權以及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現將已查封處理的64款假冒產品。而明細也公示在了瀏陽河官網上面。
對此,某湖南經銷商表示,“從瀏陽河的規劃來看,雖然這次有著重振品牌旗幟的苗頭,但是多年疏于建設的市場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據悉,未來三到五年,瀏陽河提出主營業務銷售額力爭達到3-5億元;并爭取在2018年前完成智能化系統運營測試,正式平臺開放。完成全國化市場布局,并在湖南及周邊市場、中部及華東市場、西北部市場等區域市場重樹瀏陽河品牌旗幟。為此,還配套了一系列政策:
第一,2016年,首先實現白酒原產地生產外包或代工合作,并成型代合模式的標準流程,完善深度合作的條件設定和模式探究。
第二,著手營銷管理智能化體系建設,重構組織體系。
第三,完成內部資源和商務電子化,著力產品溯源、防偽查詢和有獎參與等消費者關鍵接觸點,啟動消費者大數據智能采集,推動大會員系統建設實施。
第四,推行事業部制,外省市場以產品定制開發和大客戶市場外包為核心,湖南市場以縣級市場精耕為手段,重點推行中檔及中低檔產品,完成湖南及中部市場布局。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如今的市場競爭已更加激烈,瀏陽河重振品牌之心是好的,這個品牌曾是酒業一個時代的印跡,但究竟能否實現逆轉,還需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