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遠古時期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善于釀酒。“濮”亦稱“僚”明代多稱“仡佬”其后裔即今仡佬族。濮人古時釀造出一種香甜可口的美酒稱“枸醬”,這便是茅臺鎮醬香酒的前身。
公元前 135 年,仡佬族釀出第一壇醬香酒。西漢時期的百濮人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釀酒工藝,由于他們釀酒主要為祭奠九天天主賜予“枸醬”,因此這種酒又叫“枸醬香酒”。
宋代宋伯仁《酒小史》中也有“南越食蒙枸醬”的記載。清代仁懷同知陳熙晉詩曰:“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清代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鳛部來”的詩句,這些詩句都證實了自古以來,仁懷境內已盛產美酒,仡佬族先民所釀枸醬廣受歡迎。
新中國成立以后,許多私營企業根據號召,紛紛轉為公私合營和國營。1953年 7 月,茅臺鎮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私營酒房完成合并,劃為省級企業,正式名稱變更為貴州省茅臺酒廠。茅臺改版仡佬族醬香酒釀造工藝,此后打造品牌價值,終成為醬香酒第一品牌。
雄正酒業創立于 1998 年,由仡佬族釀酒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再彬先生創立。 歷時二十三年,在仁懷市茅臺鎮 7.5 平方公里核心小產區內,建成“雄正非遺釀酒生產基地”及“基酒儲存基地”,在仁懷市茅壩鎮安良村種植幾萬畝有機高粱基地,并在貴陽建成“仡佬族釀酒技藝傳習館”及“仡佬族酒文化博物館”。
如今仡佬族釀酒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再彬先生,親手打造雄正醬香酒,嚴格按照仡佬族釀酒技藝釀造,回歸醬香酒本來的味道。
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鑄就雄正醬香酒
雄正醬香酒生產基地位于仁懷市茅臺,距離飛天茅臺生產基地 3.2 公里,年均氣溫 17.8℃,年均降水量 926.1 毫米,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侯區。
茅臺鎮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被譽為釀酒的“風水寶地”。
四面環山、一水中流,全年冬暖夏熱,雨水少,風小溫潤,仿若一個天然大酒甑,適宜釀酒微生物的形成和繁衍,為釀酒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
除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優渥外,雄正醬香酒的用料更是極為講究。
雄正醬香酒的用料采用本地種植的紅纓子糯高粱,這種高粱只能在赤水河流域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種植。紅纓子糯高粱粒小皮厚、扁圓結實,其直鏈淀粉含量高于普通高粱,占總淀粉量的 99%,具有吸水量低、耐蒸煮、不易糊化的特點,有利于滿足雄正醬香酒多輪次蒸煮、翻拌、發酵的工藝要求。
除了原材料粒粒甄選,絕不添加任何外來物質是雄正醬香酒的釀酒初心。
運用窖藏多年的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度數的陳釀老酒進行“精心勾兌”,其最后確立的酒精度是用酒精度不同的輪次酒調和而成,不用水降度,無任何添加劑。醬香酒特殊的釀造工藝決定了它能夠充分利用微生物群并發揮它們自身的效應,使其達到越老越好、越陳越香的境界。
以匠心工藝,締造雄正醬香酒獨特魅力
仡佬族傳統釀酒技藝是采取祭天、采藥制曲、祭祀下沙、潤糧、蒸糧、拌曲、發酵、取酒、調配封存等工序完成,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
端午節前 4 月 28 日是藥王菩薩之壽辰,各類植物正處生長旺盛期,是采摘草本植物的極佳時間,上山采取產于當地深山中的草本植物,分別制成“干藥”或“湯藥”,用以配制酒曲之用。
端午期間,精選當地優質小麥粉碎,與制好的草本植物粉末及母曲拌合,踩成曲塊,用稻草鋪設裝倉,在 60°C 高溫發酵,期間進行兩次翻倉,40 天后,曲塊出倉,存放半年方可投入釀酒生產。
重陽祭祀經過下沙、潤糧、蒸糧、拌曲、發酵、上甑蒸餾取酒等工序,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待七輪次取完后,根據各輪次酒質的情況,第一年進行盤勾,使其達到產品的初具固有風格,風味,然后裝入大溶器中,在自然的太陽光下日曬雨淋一年,然后再抽回到庫房地窖中用土陶罐貯存 3 年以上,等待醇化和酒體完全老熟后,再根據輪次、酒精濃度、典型體、生產日期的不同進行分類,裝入土陶罐貯存 3 年以上。
雄正醬香酒采用茅臺鎮仡佬族釀酒技藝,整個釀造過程需要歷經最少5年的時間。在漫長而神秘的生物反應過程中,各種有益的微生物盡數羅置于酒中,等待醇化和酒體完全老熟,才能釀造成地道醬香型酒。
張再彬肩負希望,堅守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理念。未來,他還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將雄正酒業做成百年企業,將家族與民族技藝釀造的香正味醇醬香酒帶到千家萬戶,是他不變的信仰。
雄正,醬香酒本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