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牌舍得集團應認識到,其戰略投資者不是別人,而是其管理層、員工以及經銷商,這是其所處的行業特點決定的。
沱牌舍得集團改制路,一走就是10余年,曾經三度折戟。2003年10月,沱牌舍得集團第一次重組改制因受讓方之一德隆系爆發危機而宣告失敗;2014年9月,四川射洪縣政府再啟重組沱牌舍得集團改制事宜,但因上門的投資者僅中糧集團一家而中途夭折;2015年1月,沱牌舍得集團發布股權轉讓及增資擴股的公告,但是經兩度延期,仍未征集到意向受讓方,最終不得不終止掛牌。
改制為何命途多舛,沱牌舍得何時能喝上混改喜酒?
光有舍得智慧不足
從沱牌舍得集團掛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案來看,還是具有“舍得”胸懷的。一方面是“舍”,其不惜出讓沱牌舍得集團的控制權,這個可謂“大尺度”了,當然這源于競爭性行業的地方國有企業的優勢,畢竟其功能定位不像中央企業;另一方面是“得”,混改后的新沱牌舍得集團,被要求將品牌、稅收留在當地。
基于此,四川射洪縣政府提出了對戰略投資者的門檻:要求意向投資方或其實際控制人最近一年末經審計的總資產不低于人民幣100億元且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20億元,近兩年連續盈利且每年盈利不低于兩億元。同時,有關方面還對投資方開出了到2020年銷售收入實現100億元的目標,這算是對未來實際控制人的期望,希望讓混改更加穩妥。
不過,經過了多方論證的沱牌舍得集團的混改方案,幾經延期還是沒能讓各方“喝上喜酒”,問題出在哪里呢?
沱牌舍得集團混改遭到冷遇的背后,一方面是股權掛牌條件較高所致;另一方面是受白酒行業寒冬影響。但是,對外界認為的轉讓價格不低及對戰略投資者的苛刻要求,官方回應稱,轉讓價格“已經是底線,不能再低”。至于掛牌的議案,也是多方評估之后認定最優的——“這一方案是我們聘請專門的評估機構,作出評估之后再多方推敲最后商定的”。
市場人士只是看到了沱牌舍得集團混改折戟的表面現象,其深層次原因還在另外兩方面,也是地方競爭性國有企業混改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