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之隔:貴州習酒與四川郎酒,兩酒相對
1、今年3月,四川瀘州古藺縣將投資200億打造茅溪鎮醬酒園區的消息,直接讓“茅溪鎮”成為了白酒行業的熱詞,也讓“川派醬香”成功出圈“火”到了消費者眼前;
2、就在本月8日,世界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企業共同發展宣言簽署儀式將在茅臺舉行,這可能是醬酒核心產區(赤水河流域)多年以來最大聲量的一次集中表達與輸出;
一直以來,“川酒濃香、黔酒醬香”都是消費者固有的產區集群認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以濃香產區聞名的四川同樣是行業僅次于貴州茅臺的“第二大”優質醬酒產區,年產醬酒量超15萬噸。
醬酒的母親河——赤水河,流經貴州、四川兩省,近年來在全國醬酒熱的驅動下,茅臺、習酒、金沙等強勢品牌的引領下,形成了赤水河“右岸”黔醬的極度繁榮,而一水之隔的赤水河“左岸”川醬,除郎酒、潭酒等品牌外,少有建樹。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個盛名不僅僅在于消費者潛移默化的固有產區認知,更在于濃香巨頭們的品牌沉淀與歷史傳承,更在于政府意志與企業主體的力量沖突與較量。今天我們聚焦盛名之下的川醬。
1、赤水河對面的“大川醬版圖”
作為中國白酒行業的優等生,2019年四川省白酒產量累計達366.7萬千升,規模以上企業收入2650億元,蟬聯我國白酒產量第一大省。旗下宜賓、瀘州、德遂綿巴(德陽、遂寧、綿竹和巴中)、成都4大產區,白酒產區和品牌數量均位居各省之首,以川派濃香盛行天下。
近年來,在全國醬酒熱的引領下,以郎酒、潭酒為代表的位于赤水河流域黃金醬酒帶的瀘州產區專門生產醬酒的酒企,和原先將醬酒作為調味酒的瀘州、成都產區的部分濃香企業,紛紛加大對醬酒的研發投入,川派醬香悄然崛起,成為醬酒新勢力。
首先,風頭正盛的瀘州產區。從地理位置來說,這里擁有天然發展醬酒的地緣優勢。在黔北、川南交界位置,以赤水河流域為核心的醬酒黃金帶產區,是中國優質醬酒的發源地和最大產區,百億郎酒、十億級潭酒正位于此,以二郎鎮為核心的瀘州產區,也是四川醬酒發展最好的核心產區,年產能約在7萬噸。
郎酒自不用多說,青花郎、紅花郎為代表的醬酒部分占比達到70%以上,光醬酒板塊在2020年有望實現百億規模,特別是隨著郎酒莊園的落成與開放,成為消費者體驗醬酒文化的重要場所,在規模、配套和體驗感層面都是做到了極致。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已經從過去的兩大醬香品牌定位開始謀求自己的話語表達,“大自然更偏愛郎酒”。
潭酒方面隨著定位華與華公司的引入,提出“敢標真年份,內行喝潭酒”的品牌主張,并率先推出以“龍標”標出產品真實配比,把每瓶酒的價格組成一張表公開,發展迅速超10億;而川酒集團的川醬基地擁有二郎鎮和永樂兩大生產園區,占地400多畝,年產醬酒能力達1萬噸,儲酒能力3萬噸。
除了這些代表企業,熱門的茅溪鎮同樣值得關注。茅溪鎮原名“水口鎮”,位于古藺縣東部,赤水河北岸,同屬優質醬酒黃金產區,2018年3月正式更名“茅溪鎮”。目前共有65家初具規模的醬酒企業,其中茅溪酒莊作為中國沈酒集團的醬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相對出名。早在2017年,古藺縣政府就與深圳善澤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簽約,計劃在天府茅溪赤水河畔打造產業發展與旅游業相結合的“世界白酒圣地特色小鎮”;2020年3月,瀘州市將投資200億消息再次讓這個小鎮進入行業的視野。
第二,宜賓,川派濃染醬產區。宜賓產區作為中國六大白酒產區中首個超千億元的產區,分布著數百家中小酒企,是傳統的濃香群雄爭霸地區。
宜賓酒廠之前大部分僅生產小量醬酒作為調味酒,近十年來在全國醬酒熱的帶動下,部分酒企、原酒大廠開始“濃改醬”,相繼推出口感品質都不同于黔醬的“川派醬香”產品,如五糧液的“永福醬酒”、“飛天15醬”等醬酒品牌。
據統計,宜賓產區目前的醬酒年產量約在4萬噸左右,但除了 “永福醬酒”、“白毛醬”少數品牌之外,目前大部分醬酒企業以基酒的生產和銷售為主,售價約在4萬—5萬元/噸。
第三,德遂綿巴產區,有醬酒生產的主要是舍得。為了豐富濃香產品的調味酒選擇,早在1996年就開始生產醬酒,2009年舍得公司醬香基酒庫存量高達5000噸,為消化醬香酒基酒高庫存,舍得研發推出了生態健康醬酒—吞之乎,2012年銷售高峰曾達8000萬,并于2018年成立吞之乎事業部專業運作,零售價為1980元/瓶,開拓醬酒新品類。
此外,酒說在調查中發現,成都邛崍作為中國原酒較大的輸出基地,目前“濃轉醬”趨勢愈加明顯,其醬酒生產能力不完全統計已達到5萬噸。
四川醬酒產區雖然與貴州仁懷產區34萬噸產能、近千億營收相比,目前無論是在產能、市場占有率還是品類、產區價值上都存在較大差距,但擁有眾多集聚醬酒釀造經驗酒廠、獨特風味的川醬品牌的背后,也是川醬產區發展的巨大機遇。
在醬酒產區壁壘和時間壁壘明顯的背景下,產能和頭部企業自然是衡量醬酒產區實力和持續發展優勢的關鍵。“出了茅臺鎮就釀不出茅臺酒”的品牌宣傳,快速成就了貴州仁懷醬酒產區價值的同時,被深度開發和資本聚焦的貴州產區受產能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黔醬的發展。
而無論是從釀酒技術上還是品牌打造營銷上,都已經非常成熟的川酒品牌,若能趁此機遇,抱團競合發展,或借助“茅溪鎮”百億醬酒園建設,在行業內發聲“川醬”,在全國內形成“赤水河畔兩大醬香產區”的規模效應和地域、品類價值認知,這無疑將為四川酒業帶來新的巨大增量。
2、川醬的獨特性與賣點在哪?
在日益激烈的醬酒市場,川醬與黔醬全國品牌同臺競爭,在保持自己獨特風味的同時,如何以消費者聽得懂、品得到、認可的產品酒質和品牌宣言,成就自己的品牌特色就成了川醬培育產品力和品牌溢價力的關鍵。
從產品本身來說,川醬和黔醬,由于獨特的釀制工藝、相異的氣候、土壤、水質等釀酒環境,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產生了屬于自己的地域風格。相對于傳統的貴州醬香型大曲白酒的醬香突出,焦香、糊香、豐滿度明顯,川醬更突出柔和、適口、醇甜感和糧香。以茅臺酒、青花郎為例,專家分別給出的品評是:
“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
“醬香突出,醇厚凈爽,幽雅細膩,回味悠長,空杯留香久”。
二者之所以在風味口感有如此大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于生態環境的差異。黔醬生產基地仁懷市赤水河谷地帶,被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婁山環繞,冬暖、夏熱、少雨的氣候,有利于釀造茅臺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使微生物群落在此易于生長,從而大量參與茅臺酒的釀造過程。
而川醬,雖然也有位于赤水河流域的四川醬酒企業,但整體上由于四川緯度較貴州高,氣候相對更加溫和,且四川本身以濃香為主打,使得川醬自然帶有濃香所強調的“甜感”,風格更加柔和。
恰恰也正是品質特點的不同,造就了醬酒的多樣性選擇和復雜魅力,醬酒的崛起本質來說就是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結果,川醬也完全有機會打出自身的個性化產區風格,釀出四川特色的醬酒。更何況長期以來,川酒本身的厲害之處在于做品牌,進而在全國市場跑馬圈地,在醬酒熱的大浪中,顯然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濃染醬”不失為一種選擇,這與習酒的濃轉醬是一個意思,對錯只是特定時空下的對錯。
因此,未來川醬的發展,正如“味來”二字背后代表的另一層含義,在強化塑造自身產區風格的同時,擁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向業內塑造講述“和而不同”的獨特川醬流派特色,可能將是川醬地區品牌完成價值突破的又一選擇。
3、川醬壯大的現實挑戰與未來機會
對比黔醬產區來說,川醬與茅臺天然的地緣聯結是優勢也是劣勢。一方面,一衣帶水,橫跨貴州、四川兩省的赤水河醬酒黃金產區,正好將川醬中的瀘州產區包含其中,這對產區內的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天然的易被消費者接受的產區符號。
而另一方面,從川醬整體品類發展來說,如何形成整體的品類特色,說服消費者接受“四川產的好醬酒”這個定義顯然并不容易。
從產區來說,四川以“濃香”聞名,四川省科研社調研組在去年的調研報告中,明確各產區角色定位,全方位提升川酒競爭力:在通過五糧液“大國濃香”定位,強化宜賓“大國濃香產地”定位的基礎上,通過瀘州老窖“濃香鼻祖”、郎酒“醬香典范”的企業示范效應,強化瀘州“濃香鼻祖產地”定位,突出瀘州“兩大醬香之一”定位,形成“1+1>2”的規模效益。
放眼全國,除了黔醬之外,川醬和魯醬是相對成規模與建制的。盡管從傳統意義上講,四川顯然優勢更大,但也正是在濃香版圖的足夠成功的基礎上:川酒6朵金花品牌頭部矩陣、全國性名酒集中、4大百億領軍企業……顯然頭部企業除了郎酒之外,醬香板塊更多是戰術性布局或者開發運營,放在歷史維度而言,這與傳統的品牌優勢與技藝傳承不符,輕易改變且不說消費者認知的打亂與重新教育的難度,企業本身也很別扭;放在更長遠角度,醬酒熱的周期還能持續多長還是未知,這就決定了濃香大佬不可能轉急彎、猛轉彎。
少了龍頭企業集體們旗幟鮮明地引領,除了青、紅花郎的相對大單品的消費認知,其他中小企業顯然更沒有能力干這事,這在勢能與溢價層面顯然弱了很多。同樣的道理,假如沒有茅臺,本輪的醬酒熱將不復存在,這就是龍頭企業的價值。
但這并不意味著川醬沒有機會,在糖煙酒周刊首席研究專家王傳才看來,商業機會是廣泛存在的,醬酒品類目前全國性市場布局依然有很大的空間,消費認知也在從小眾走向普及的過程,顯然這給川醬們留下了很多機會。更何況醬酒熱方興未艾,最起碼還能持續幾年,空間、時間都有很大的文章可做。
就一個價格帶的機會而言,目前醬酒主流放量價位都在450元以上,甚至一些品牌力不支撐的酒企生產的醬酒新品都敢定價大幾百甚至上千,放在濃香品類這是很難想象的,因為水晶劍這個120億規模的大單品就在那里。難道高性價的醬酒不是小企業們彎道超車的機會嘛?顯然所有的快消品都值得重做一遍,對川醬們同樣如此,關鍵在于找對自己的優勢與差異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