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資產騰挪,雪花品牌母公司華潤創業將剔除非啤酒業務,這不僅提高了公司在業務上的透明度,還為啤酒業務進一步的市場拓展預留了更大的資源空間。
行業觀察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雪花啤酒雖為當前國內產銷量最大的品牌,可是其業務數字都隱含在母公司多項業務中間,加上兄弟業務的拖累,導致其市場價值被低估,如今產業板塊梳理明晰后,短期內在股市有一個提振效果,長期對于雪花啤酒并購和深化市場改革也都有裨益。
私有化虧損業務
4月21日,停牌近兩個星期的華潤創業發布公告稱,母公司華潤集團提出建議以280億港元收購該公司旗下的非啤酒業務,屆時,華潤創業將戰略轉型專注于啤酒業務,該可能出售事項須獲得獨立股東的批準及若干銀行及第三方的同意。
資料顯示,目前華潤集團持有華潤創業51.78%的股權,而華潤創業旗下涵蓋零售、啤酒、飲料、食品等業務領域,且持有華潤萬家、雪花、怡寶、五豐等多個品牌。
對于該舉措,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指出,“在面對零售業調整整合的大背景下,我們高度支持華潤創業戰略轉型成為專注于啤酒業務的領導企業。華潤集團是為華潤創業的公眾股東提供一個實時變現非啤酒業務的機會。”
且不論長遠的戰略發展,僅就當下的財務表現而言,此番剝離就將給華潤創業帶來即時的利好。正如華潤創業主席陳朗所說的,“將讓啤酒業務價值從原有的復合結構中釋放出來,華潤創業的公眾股東無須繼續面對復雜的非啤酒業務需進行的重組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而且有助市場評估啤酒業務的獨立價值。”
華潤創業2014年的業績單就揭示了這樣的調整“初衷”,該公司2014財年實現營業收入1688.64億港元,同比上升15.3%,凈利潤則較2013年的16.42億港元,大幅下跌148.36%,虧損7.94億港元。
如果分業務板塊來看的話,該公司啤酒業務及飲品業務分別實現7.61億港元和2.37億港元的凈利潤,但是占比最大的零售業務,因重整門店及所購Tesco虧損造成的負擔,使得該板塊最終虧損13.59億港元,加之食品板塊亦虧損1.34億港元,才導致該公司出現自1992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據知情人士透露,華潤集團內部對每個一級利潤中心的業績考核甚嚴,虧損業務將在考核期內由集團暫接手重新培育或被最終剝離。比如華潤集團曾在十年前以相同方式對水泥業務進行過退市重組,待重組轉型完成后再重新上市。
資料顯示,華潤創業也曾多次進行資產注入和資產置換。2009年,華潤創業以49.37億元向母公司收購連鎖家世界超市及啤酒廠,同時向母公司出售香港國際貨柜碼頭、鹽田港國際集裝箱的股權及紡織業務。同年12月17日,該公司還以38.8億元向思捷環球出售所持中國合資公司Tactical Solutions Incorporated的51%股權,并通過此項交易獲利32億元;而該公司旗下商超體系的深圳市三九醫藥連鎖股份有限公司也未逃脫被出售的命運。2014年2月10日,華潤醫藥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其持有的三九醫藥連鎖6.3953%的股權。
這些舉措的背后也是華潤創業在長期戰略與短期業績之間進行的平衡。華創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官黎汝雄就表示,公司并不后悔購入Tesco,目前中國零售業出現經營環境變化,導致扭虧情況或超出預期,加上須繼續投資電商等互聯網+經營模式,所以在考慮到股東對集團轉型的耐心時間不一,所以決定將這些業務剝離給母公司,華創則專注于潛力較好的啤酒業務。
“非啤酒業務表現持續疲軟。華潤集團將這些業務私有化,將會提供更多的靈活性及資源來改善這些表現欠佳的業務。”陳朗坦言。
零售業務或分拆上市?
完成此次“不良資產”的清理后,華潤創業將僅保留華潤雪花啤酒。據華潤創業透露,旗下啤酒品牌“雪花Snow”連續九年成為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單一啤酒品牌,約占整體市場份額的24%。截至2014年底,華潤創業在國內共有98家啤酒廠,年產能超過2000萬千升,且自1994年成立以來,通過頻繁并購及內涵增長,銷售收入及凈收入復合年增長率分別達26%及23%。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則指出,為了將利潤做到最大化,啤酒股會更加專注去做,或許會爭取更多的資金注入,并加大并購步伐。前幾年的密集并購過后,當前留下的可供并購的優質企業已經不多,華南市場的珠江啤酒被巨頭擠壓,日子并不好過,遲早會被巨頭吞并,各方也在洽談,“綜合考量下,雪花拿下珠江的可能性比較大。”
黎汝雄也公開對外表示,未來啤酒業務會關注收購機會,并強調該公司過去在并購方面的成功率并不低。
華潤創業的大筆剝離,或許只是華潤集團業務調整的“冰山一角”。
就在華潤創業剝離非啤酒業務的前一天,華潤集團旗下華潤雙鶴也宣布以37億元收購華潤賽克。華潤雙鶴指出,“通過此次收購,可將華潤雙鶴作為華潤醫藥集團下屬的化學處方藥業務平臺進行整合。”
雖然華潤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兩件事情先后發布,只是巧合,但是從華潤集團近期的動作不難看出,2014年4月份走馬上任的華潤集團董事長、招商局原董事長傅育寧正在對華潤系旗下業務進行“大刀闊斧”的梳理。
事實上,傅育寧為業內所稱道的正是其當年對招商局的內部調整。在1997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傅育寧協助彼時的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完成了業務架構的調整,將非主業和主業中的非控制性業務進行出售,從而幫助招商局度過了風險。
此時的華潤集團也面臨著類似的境況:經歷快速擴張后,諸多業務板塊尚待厘清,傅育寧的到任也被認為是恰逢其時。而其在華潤集團2015年的新年獻詞中就已經提出了“推動企業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增長轉型、提升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率”的目標。
在朱丹蓬看來,剝離掉的業務并非沒有價值,而是需要進一步深挖。 “在當前跨國企業占據中國商超市場的背景下,國家也會扶持一些本土零售企業,華潤萬家是大有機會的。”事實上,2013年華潤創業旗下零售業務依然為其貢獻了約7.34億港元的凈利潤,2014年5月完成與英國Tesco組建合資公司后,才開始步入凈利潤的下坡路。
華潤創業管理層曾估計,Tesco合資業務至少要到2017年下半年才能轉虧為盈。所以,華潤集團需要把雪花啤酒業務解放出來,并由集團來承擔零售業轉型調整期的壓力。有評論認為,待到華潤零售業務步入正規后,極有可能會單獨上市,實現資本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