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承千年的白酒行業似乎正經歷著一場寒冬。從2013年開始,眾多白酒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尷尬局面開始上演,年中、年末的成績單被形容為“最難看中報季”、“悲情終報”。
有評論說,白酒業自此步入寒冬期,揮別過去的“黃金十年”。
作為中國白酒的龍頭,茅臺選擇直面行業危機。茅臺人時時自問:傳統消費模式被打破后,新的出路在哪?茅臺如何在行業轉型的路上體現出自己的擔當?
不破不立。茅臺開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危機中創造生機。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中國白酒將進入中低速發展時期,消費人群和消費態勢已經發生明顯變化,80、90后的消費習慣將對白酒營銷和文化理念帶來巨大沖擊,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
袁仁國說,“少喝酒,喝好酒”的理念逐漸被更多消費者接受,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和大數據營銷越來越重要。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的2015年,茅臺給出一份充滿信心的驕人成績單:
成績單
銷售收入約(含稅)419.12億元,同比增長2.96%。實現利潤總額約227.22億元,同比增長1.78%,上交稅金約151.27億元。貴州茅臺酒股份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占中國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27%和45%,茅臺酒在中國國內高端白酒市場占有率超過了50%。同時,還發展了西班牙、瑞士、拉脫維亞、格魯吉亞、愛爾蘭5家新經銷商。
與此同時,百年前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舉辦地美國舊金山市決定:將2015年11月12日設為“茅臺日”。
在經濟下行、市場轉型大背景下,茅臺集團頻頻傳來創新之舉和利好消息。其產品的銷量、利潤總額、稅金、人均創利稅、股票總市價、品牌價值等均高居中國白酒行業榜首。
2015年12月20日,在茅臺集團一年一度的全國經銷商聯誼會上,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信心滿滿地宣布:“可以肯定地說,2016年茅臺的發展比今年更好!”
危機中,茅臺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信心密碼。
不短視、不浮躁、堅守品質
行業寒冬中,茅臺人更看清了產品質量對于企業和市場的重要。
作為中國醬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臺酒有著與眾不同的整套特殊而又復雜的獨特工藝。許多白酒是一年四季投料,只需一兩次或三四次發酵、取酒即完成了工藝流程,因而幾個月、最多一年多產品就可出廠。而茅臺酒采取的是與赤水河畔的自然條件變化相吻合的季節性生產,嚴格恪守傳統的“端午踩曲、重陽投料”,同一批原料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八次堆積發酵、八次入池發酵、七次取酒,歷時整整一年,,再加上“長期陳釀”與“精心勾兌”兩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平均酒齡在5年以上。
同仁堂有句話: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讓茅臺員工把這句話牢記在心中,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茅臺人堅信,不能放棄“質量第一”的理念去迎合某種市場,也不會因為市場對茅臺酒長期存在的需求,突破“當年銷量按前5年貯量安排計劃”的鐵律。
為了確保質量,國酒茅臺從田間地頭生長的糯高粱開始,精心打造了一條“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
從原料的綠色獲取、供應商的綠色供應、產品的綠色加工到廢棄物的綠色回歸,整個綠色供應鏈倡導低消耗、低排放,在保證國酒茅臺綠色、有機、健康品質的同時,實現了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低碳生產、循環生產,發揚光大茅臺酒的“綠色”屬性,讓茅臺酒及其系列酒始終處于無公害、無污染、無毒素的生態之中,確保公司產品安全、健康。
為此,茅臺酒廠先后同仁懷市和習水縣等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建設了“茅臺酒有機原料基地”16個,種植面積20多萬畝,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以確保茅臺酒原料的質量。
茅臺在踐行“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質量文化理念的同時,始終堅持“四個服從”鐵律。
四個服從
即當產量與質量發生矛盾時,產量服從質量;
當成本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成本服從質量;
當效益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效益服從質量;
當速度與質量發生矛盾時,速度服從質量。
茅臺還在廣大職工中持之以恒地開展質量管理教育,質量為上是每一個茅臺人堅守的價值觀,并貫穿于每個工人、每道生產工序、每一管理環節中,從而使“質量是茅臺生命”的理念變為全體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自覺行動。
正是這樣的實踐,讓茅臺在“十二五”期間一直保持了白酒行業排頭兵的地位。漸漸地,茅臺對質量的追求早已上升為一種文化和信仰。國營60余年來,茅臺人一直牢牢地捍衛著自己的這條質量生命線,堅持“不挖老窖,不賣新酒”的原則雷打不動,使出廠酒合格率長期保持100%。
正因對質量的堅守,茅臺獲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自1915年以來,茅臺酒多次獲得國際金獎,連續五次蟬聯中國國家名酒稱號,更于2003年和2011年兩次榮膺國內質量管理的最高獎項——“全國質量管理獎”。2015年,在第十五屆全國追求卓越大會上,茅臺酒股份公司通過全國質量獎復評。
茅臺高層多次公開向媒體表示,茅臺始終堅持著“質量第一”的方針,雖然與許多唾手可得的吹糠見米之利擦肩而過,但卻獲得了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生命根基,即強勁的高品質核心競爭力。
茅臺人堅信,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以穩定不變的卓越質量來贏得市場和消費者,在這個用產品質量永葆企業生命力的進程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不破不立,迎來市場新機遇
堅守品質的同時,茅臺卻面臨著不同往日的市場。作為行業龍頭的貴州茅臺,迅速實施轉型,成效顯著,不僅對白酒行業而言是一針強心劑,更為行業內其他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參考借鑒。
2013年,茅臺集團提出,營銷人員和經銷商需要主動開拓市場。那時,有些營銷人員和經銷商還對傳統的消費市場抱有幻想,甚至渴望回到非理性的市場狀態。
茅臺的領導團隊非常明確:市場、渠道、消費群體、購買方式都已經改變,傳統渠道不可能再塑茅臺輝煌,只能靠自己轉變。
對于營銷戰略的轉型,茅臺人清楚,新的形式需要有敢于面向市場、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氣,有否定自我、大膽創新的氣魄和胸懷,要敢于把自己從過去的經驗、成績、舒適環境中解脫出來。
2014年,通過開閘放水,幾次擴商,茅臺解決了從政務轉向商務消費、大眾消費布局的調整。在一次經銷商大會上,茅臺提出了“不增量、不擴商,重心轉向運營方面”的戰略,其中,特別強調了服務意識。
茅臺人明白,還有更廣闊的“藍海”等著自己。
“作為中國白酒的代表,貴州茅臺仍然處在重要發展機遇期。要進一步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推動茅臺營銷新轉型。”袁仁國說,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勢獲得新發展。多年前,茅臺率先創造性提出了“八個營銷”的理念,即:工程營銷、文化營銷、感情營銷、誠信營銷、網絡營銷、服務營銷、個性營銷、事件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