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點三:飲酒的目的不同
在中國,酒常常被當做一種工具。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知心而寓之酒,人們更多的依靠飲酒而追求酒之外的東西。青梅煮酒是為了論證誰是英雄;杯莫停的將進酒,為的是與爾同消萬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賢,為的是借酒避難。酒在中國人眼里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于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他后帶來的美妙作用。
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當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際的功能,但人們更多的是追求如何盡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發現,酒文化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的大寫意式的發散思維;西方人則是工筆素描式的直線思維。文化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階層、不同人們,甚至不同心情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因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社會規范等的不同,酒文化呈現出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相同點一:
注重傳承歷史,以民族、風俗作為企業和產品發展背景
國外洋酒文化注重對家族創新、忠誠、民族歷史等元素的傳承,如軒尼詩以法國中世紀的宮殿、中世紀文藝復興文化特征為背景。芝華士因其源于蘇格蘭,展示“騎士風范”、“騎士文化”,透出濃厚的蘇格蘭風味。尊尼獲加突出其家族一脈相傳的釀酒技藝和創新精神。
在文化國際化擴散中,首先展現給國際消費者的就是產品背后的歷史背景、人文精神、民風民俗。
中國酒企也十分注重文化傳承,注重挖掘品牌的歷史背景,文化傳播中透出濃厚的歷史氣息和對中華文明的繼承。五糧液彰顯儒家文化的“和諧”、“中庸”,釀酒歷史可追溯至唐朝,600年古窖池是產品歷經滄桑的“見證”。茅臺體現道家“大道無為、和諧養生”的道家文化。舍得酒“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彰顯傳統文化哲理,“有舍有得”也是中華文化的哲學光輝。“五糧液1618”、“瀘州老窖1573”更是將歷史痕跡嵌入到產品名字中,產品蘊含的歷史氣息十分濃厚。
相同點二:
均將自然環境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
洋酒文化建設注重突出自然環境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通過酒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推廣,將國家文化特色、區域文化特色和產品、企業文化特色結合在一起;通過國家和產區的“大文化”、“大品牌”來推動企業和產品“小文化”、“小品牌”的國際化。如依托葡萄園、釀造廠、葡萄酒節和葡萄酒展覽會,將農業觀光旅游、工業觀光旅游及葡萄酒文化、體驗旅游相結合,傳播葡萄酒釀造中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產品良好的質量形象,通過意識滲透和文化占領提升品牌價值。
中國白酒釀造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技藝,不但與釀酒師技能相關,水源、微生物、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產品質量。因此,自然環境因素成為各大名酒文化的重要組成。
五糧液、瀘州老窖、貴州茅臺等川黔酒企地處西南,氣候、水土、環境等十分適合釀酒,為企業和產品發展創造了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企業產品文化中,自然環境因素成為亮點,均將自然環境因素列為“競爭優勢”之一。特別是隨著“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提出,地域、環境對酒企和產品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是中國白酒文化持續發展的有機組成,也為未來中國白酒文化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和機遇。
相同點三:
都在借助酒博會舞臺進行交融發展
雖然中外酒類和酒文化有著各種不同點,但隨著消費場景的不斷變化,中外酒類及酒文化都在各自深入彼此的市場。
回顧六屆酒博會,吸引了來自軒尼詩XO、人頭馬XO、拉菲紅酒、拉圖紅酒、喜力啤酒、嘉士伯啤酒等在內的世界排名前十的烈性洋酒、紅酒、啤酒品牌集中亮相,這些外國酒類品牌通過酒博會找到了中國市場的切入口與發展空間。每一年酒博會簽約酒類交易額高達數十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國的酒類品牌簽約交易,中國酒類品牌通過國際化視野的檢驗及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營銷經驗,借助酒博會開始走向國際化。
此外,酒博會還舉辦過大型廣場歌舞詩《九月九的酒》,演繹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展出了以“酒”為主題的名畫名作,舉辦了酒博會形象大使選拔大賽全國總決賽等與酒文化有關的活動,突出中外酒文化的底蘊,推廣名酒文化。
國酒與洋酒薈萃酒博會,代表著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酒博會也正是搭建了一個中西酒文化交流的平臺,讓各自的酒文化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找到各自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