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罐式法(Tank Method)
這一方法也因為發明者尤金·查瑪(Eugene Charmat)而得名查瑪法(Charmat Method)。與傳統法在瓶內進行二次發酵不同,罐式法將二次發酵的場所轉移到了密封抗壓的大罐中,并且通過過濾的方法除掉酒泥,最終在加壓條件下進行裝瓶,以防止酒中二氧化碳逸出。
與傳統法不同,由于在罐式法中酒液一般不會與酒泥接觸太長時間,所以用罐式法生產的起泡酒會更多地表現出葡萄品種本身的香氣,這對于一些需要使用芳香葡萄品種——如麝香(Muscat)、雷司令(Riesling)等釀造的起泡酒來說是十分理想的。罐式法常用于意大利的普洛賽克(Prosecco)、藍布魯斯科(Lambrusco)以及德國的塞克特等起泡酒的釀造,也是由于這種方法能很大程度地保留葡萄中的果香。
三、轉移法(Transfer Method)
轉移法在初期階段和傳統法相同,只是在瓶內二次發酵完成后不進行轉瓶處理,而是直接將酒倒入密封抗壓罐內,進行澄清后再重新裝瓶。這一方法能夠節約部分成本,因而被普遍用于新世界起泡酒,如80%的澳大利亞起泡酒都使用轉移法釀造。
四、阿斯蒂法(Asti Method)
顧名思義,阿斯蒂法主要用于意大利阿斯蒂起泡酒(Asti)和阿斯蒂莫斯卡托起泡酒(Moscato d’Asti)的釀造。和前幾種方法不同的是,這是一種只進行一次發酵的釀造工藝。葡萄汁在加入酵母的抗壓罐中進行發酵,開始時不用密封,讓二氧化碳可以逸出,直到酒精度達到6%時才密封發酵罐,開始保留二氧化碳。等到酒精度達到7%至7.5%時,罐內的壓力也接近5個大氣壓。隨后便可通過冷卻中斷發酵過程,再過濾掉酵母,以避免發酵繼續進行,最后在加壓條件下裝瓶。
五、原始法(Methode Ancestrale)
從它的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應當是最古老的起泡酒釀造方法了。由于主要被用于釀造法國的德蒂克萊蕾(Clairette de Die),因此它也被叫做德蒂法(Methode Dioise)。在酒精發酵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降溫中止發酵,然后將酒裝瓶,在酒瓶里恢復發酵,但不添加任何液體。待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壓力達到理想水平時,再一次降溫終止發酵,并且像傳統法一樣進行轉瓶、除渣,但在除渣過后也不再進行補液,而是直接裝瓶。
六、持續法(Continuous Method)
這是一種比較奇特的方法,因為主要在俄羅斯使用,所以也被稱作俄羅斯法(Russian Method)。持續法釀造工藝得名于在抗壓罐內不停加入酵母,以得到與香檳差不多的二氧化碳壓力。隨后,酒液被轉移到另一個含有失活酵母(有時還有橡木片)的密封罐中進行陳釀,酒液中死掉的酵母會與罐內的這些物質相結合,并在酒液表面形成漂浮物。這些漂浮物也能像傳統法中的酒泥一樣,賦予起泡酒特殊的風味。最后,將酒液輸送到另外的抗壓酒桶內,并清除漂浮物,使酒液變得清澈后進行裝瓶。整個過程大約耗時一個月,目前,除了俄羅斯以及德國、葡萄牙的部分酒廠,已經很少有人使用這種方法釀造起泡酒了。
七、二氧化碳注入法(Carbonation)
這種方法和生產汽水的方法類似,就是將二氧化碳氣體直接注入基酒中,這樣生產出的起泡酒的氣泡比較粗糙,因此質量也不敢恭維。由于成本很低,所以這種方法只適合生產大批量價格低廉的起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