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評家的推波助瀾
羅伯特·帕克對1982年份葡萄酒品質的成功判斷是他光輝酒評生涯的起點,這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他也并非唯一一個看好1982年份的人。事實上,主流酒評媒體和貿易界人士對1982年份的看法也都十分積極,優質酒款穩定上升的市場價格也證實了這一年份極具投資價值。
邁克爾·布羅德本特(Michael Broadbent)從一開始就對1982年份拉菲喜愛有加,并在后來的品酒筆記中稱贊了該酒的芬芳和緩慢發展。在2001年品嘗這款酒后,邁克爾認為它“已經如此美妙,卻還有那么多的美尚未展現”。
2012年,詹姆斯·薩克林(James Suckling)回憶波爾多的1982年時說道:“最重要的是,這個年份深刻地告訴我一款偉大而年輕的葡萄酒嘗起來如何,教會我無論是桶邊試飲還是從瓶中飲用,無論年輕或年老,偉大的酒始終偉大。”
帕克等酒評家打的包票給了消費者極大的投資信心,也是在這一年份葡萄酒上市后,波爾多迎來了美國的消費者大軍,期酒(En Premier)市場也開始大熱。當然,也有一些酒評家在期酒發布前持相反論調,認為1982年份葡萄酒質地過于濃稠,酸度不足,注定沒有持久的生命力,但這些論調早已被82年酒款堅挺的市場表現駁倒。
走紅中國
圖片來源:Youtube
拉菲在中國的走紅可能要歸功于90年代港片的興起,誰也說不準1982年份拉菲為何會在香港成為身份與財富的象征,但 “來一瓶82年的拉菲”、“給我拿幾支82年的Lafite”和“我漱口都是82年的拉菲,蜜桃紅算什么”等經典臺詞已經刻在許多國人腦中。葡萄酒逐漸成為商務宴會上的新寵,1982年的拉菲也在口口相傳中演變為大多數人眼里高檔葡萄酒的代名詞。
就和購買奢侈品一樣,許多人追求的不僅僅是品質,還有格調。這款酒越受歡迎,消費得越多,現存的拉菲也就越少,進而再帶動價格上漲。價格一漲,更多人喝不起之后,它便愈是能代表飲用者的身份。若不計算匯率和消費水平變化等因素在內,如今82年拉菲的售價與發布之初相比已漲至大約140多倍。
在意外成為中國最紅的葡萄酒之后,善于營銷的拉菲羅斯柴爾德集團〔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Lafite)〕也沒放過大好機會,在中國大陸加緊市場推廣和宣傳。相信人們都記得2008年份正牌酒發布時,拉菲酒瓶上鮮艷的紅色漢字“八”,這正是拉菲為迎合中國市場所做的舉動。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82年拉菲是那樣著名,以至于有人認為這款酒是拉菲古堡空前絕后的一款酒,再沒有年份能出其右。而事實上,在釀酒技術與理念不斷革新、消費者口味持續變化的背景下,在拉菲古堡從1982年至今的30多個年份里,必定有不少品質不遜色于82年,比82年的更加適飲,同時更符合現今多數人口味的酒款,如果想一品拉菲古堡的芳澤,大可不必緊盯1982一個年份不放,例如在1986、1996、2003、2009以及最近的2016年,拉菲古堡都釀出了品質超群的佳釀。
葡萄酒正在中國逐漸大眾化,“只選貴的,不選對的”顯然違背了這一潮流。在將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真正的葡萄酒愛好者,在用“喝杯82年的雪碧壓壓驚”調侃之外,也學會了在吃清蒸海鮮時開一瓶夏布利(Chablis),在野外燒烤時喝點馬爾貝克(Malbec),或是在飯后小酌一杯托卡伊(Tokaji)甜酒。對于愛酒的普通大眾來說,也許這才是葡萄酒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