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香檳事業的寡婦
凱歌夫人原名妮可·芭比·彭蕯盯(Nicole-Barbe Ponsardin),夫婿佛朗索瓦·凱歌(Francois Clicquot)是一個香檳酒商人,他在妮可27歲時就不幸去世。
年輕的她對忽然擁有丈夫遺留下來的香檳酒存貨并不害怕。獨立而且精明能干,妮可在亡夫的家族里樹立自己的權威,以驚人的魄力鎮住經銷商,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她把夫家的姓氏和自己的姓氏并列在酒標上,同時也選擇黃色來標榜這個品牌。
令人好奇的是她一直沒有再婚,我想她的身邊肯定不乏追求者,但是她舍棄玩樂,專注在香檳酒事業上,過著快樂的寡婦生活!在如此久遠的19世紀初,她的成功和事跡確實顯得不可思議。這就是寡婦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的由來。
香檳區景色迷人
我們一行人從酒窖回到酒莊的宴客廳后和弗拉妮一起品嘗凱歌香檳。從無年份的干口香檳(NV Brut)到剛做酵母溶解(disgorge)的Fine Vintage,每一款都有它的獨特風味。尤其是1988年份的香檳,雖然它在地窖里沉睡多年,溶解 后的香味依然芬芳,口感柔順卻不失清爽的果實味。這是一瓶難得的香檳酒,釀酒師的功力可見一斑。
離開了凱歌酒莊,我們開車到蘭斯著名的魯昂大教堂(Notre Dame de Reims),聽聞里面的玻璃圖案令人驚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三片玻璃印上了香檳酒的釀造過程。
這是個歷史悠久的教堂,單是看板上的文字就得花上老半天。我們尋覓般的終于找到了那三片玻璃!圖案畫了葡萄種植和收割過程,還有香檳酒的釀制,就像一幅連環圖一樣?磥,香檳酒和宗教的關系可不簡單啊。
咦!細看之下竟然看到畫上去的酒瓶和器具有熟悉的黃點,好像是凱歌的特征顏色呢!是贊頌凱歌對香檳酒的貢獻還是看者的幻想就不得而知了。
拜訪香檳之父的釀酒房
大老遠來到香檳區,我們總不能不去拜訪這間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奧維耶大修道院(Hautvilliers)。聽說從1668年到1715年,香檳之父佩希儂修士(Dom Perignon)就是在這里擔任管理酒庫的工作,并以制造葡萄酒而聞名。他的革命性做法——混合不同年份的葡萄汁——為香檳打開一個無止境的調色盤,讓人們有機會品嘗到微妙的香檳酒風味。他的貢獻不只如此,香檳酒的過濾和封瓶也是有賴于這位修士的偉大發明。法國人熱愛葡萄酒,對香檳更是愛不釋手。我相信如果可以的話,佩希儂修士肯定會被封為圣徒。在法國人的眼里,他給人間帶來一種美好和難以言喻的欣喜,使生活更愉快!
佩希儂香檳酒是最頂級的香檳之一,在18世紀時被Moet收購成為舉世矚目的香檳品牌。它出現在文學作品、偵探小說和電影里。每次都和慶祝有關,一次成功的任務,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
Moet et Chandon 的負責人非常好客,除了參觀佩希儂修士的釀酒房和修道院外,還安排了一頓豐富的午餐。我們品嘗了一系列的年份香檳酒,印象深刻的是1995年的佩希儂,在2005年才被封瓶問世。它的多層香味至今記憶猶新,讓我想起無花果和堅果。在口里又多了一層蘋果和礦物的風味,而且結尾悠長。
從餐前小酌,佐餐首選到甜品搭配,每一道菜肴和香檳酒的配搭充分表現出相輔相成的道理。更何況佩希儂的香檳是只有好年份才會推出面世,它只用兩種葡萄品種——夏多內和黑皮諾,獨特的香檳就像一夫一妻的體制。這次的品嘗豈止杯中物而已。
我們總是在人生重要的時刻想開一瓶香檳,不管是歡樂或是走出悲哀后的自我勉勵。香檳永遠和成功、凱旋勝利相連。香檳酒能在社區的小超市里謙卑的冒著氣泡,它也能在奢華的宴席里趾高氣昂,只因為它有一個神奇的名字Champag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