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迎賓待客酒
古人將飲食不僅僅看作日常生活行為,而且視之為學禮、施禮,從而達到“成人”、“合天”的一種重要手段。酒更是“成禮”的飲料,所以只要有客來訪,但凡有條件的,必以酒相待。
《詩經》云:“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朋酒斯饗,日殺羔羊。”《禮記·鄉飲酒義》說:“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至尊讓也。”周朝時如此熱情迎賓待客,周以后,同樣盛情以酒饗客!稘h樂府·隴西行》對漢人接待賓客的情況,曾作過生動具體的描述:
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
伸腰再跪拜,問客平安不?
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
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
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
卻略再跪拜,然后持一杯。
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
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
廢禮送客出,盈盈府中趨。
送客亦不遠,足不過門樞。
詩中細致地描繪了一位端莊賢淑、知情達理的婦人如何迎接客人、招待客人和送別客人的整個過程:當貴客臨門時,家庭主婦面帶微笑,熱情相迎?腿诉M屋后,主客席地而坐,主婦直起腰來,俯身跪拜行禮,并向客人問安。接著請客人正式入席,讓客人坐在地毯上,然后開席飲酒。席上擺著清、白兩樽酒,酒樽上放著刻有花紋的酒勺。主婦先從樽中舀酒一杯遞給客人,客人先謙讓一番,主婦則再跪拜表示客氣,這樣主客才各持一杯共飲,邊飲邊敘談。時間不長,主婦便吩咐上飯。飯畢,互相敘禮后,主婦緩步送客,至大門口與客人道別,不再遠送!端囄念惥邸分幸惨幸皇坠旁,描寫了漢代“舞樂宴食”、投壺侑酒宴客的熱鬧場面,詩云:
玉樽延貴客,入門黃金堂。
東廚具肴膳,椎牛烹豬羊。
主人前進酒,琴瑟為清商。
投壺對彈棋,博弈并復行。
唐宋以來,人們繼承了古人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這從他們的詩句中便可見一斑:“十載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見便開眉”(歐陽修),“嘉賓至,一酌散千憂”(李綱)。故人重逢,嘉賓造訪·有了酒,主人高興,客人歡暢;“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杜甫),主人熱情豪爽,以酒待客,使客人不勝感激。清朝詩人吳鏘的妻子龐畹,在以酒饗客這一點上,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古人熱情好客的精神。她的《瓚窗雜事》第一首寫道:
夫婿長貧老歲華,生憎名字滿天涯。
席門卻有閑車馬,自拔金釵付酒家。
由于家境貧寒,丈夫特別害怕朋友光臨,可客人卻偏偏來到了,怎么辦呢?龐畹既沒有怒目相視,或神情冷漠,也沒有手足無措,而是不動聲色地主動拔下頭上的金釵,換來美酒款待客人。既保全了丈夫的面子,也使客人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不僅漢族如此,許多少數民族同樣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以酒待客之風往往比漢族還要濃厚得多。這馀了由于他們具有熱情、善良、質樸的品性外,還因為他們認為酒是珍貴、圣潔的東西,是純潔、神圣的象征。因此,只要有客至,必以酒相待,以表達自己誠摯的心情和純潔的友誼。
壯族有一個傳統習慣,村寨中某一家的客人,同時也是全村人的客人,各家往往要輪流宴請。特別是貴賓,有時一餐要吃五六家。常常是在第一家剛剛入席,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按壯家的規矩,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哪怕到第二、三家飲一口酒、吃一口菜,主人也會非常高興的,認為你看得起他,夠朋友。據《嶺外代答》載,壯家招待客人,是先在地上鋪一張席子,然后把盛酒的小甕搬出來,放在席中賓主之間,旁邊還要放一盂水。開甕后,酌水入甕,插一根竹管,然后主婦致歡迎詞,并將竹管莊重地遞給客人,由客人開始,大家輪流吸引。男女同吸一管,同飲一甕。竹管中還有一個小魚樣的關捩(列),能開能合,吸的過緩或過急,都會關閉。此俗稱“打甏”;《百夷傳》記載了明代傣族上層人士待客宴飲的情況:主客要按長幼尊卑依次入席,有幾位客人就要有幾位主人陪同,“各行一客”。客人至,先上茶敬煙、檳榔等物,然后吃飯,飯后再上酒菜。“酒或以杯,或以筒,酒與食物必祭而后食,食不用筋。酒初行,一人大噪,眾皆和之,如是者三,乃舉樂。”“假若一釀酒,則漬以水一滿甕,插筒于中,立標以驗其盞數,人各以次舉筒咂之,咂酒一盞,仍漬水一盞,傳之次客,昧甚佳,咂至淡,水方止,俗呼為咂酒”;蒙古族以酒待客更是熱情之至。據《蒙韃備錄》載,有客至,無論相識否,必會熱情款待,獻上純凈的乳酒和各種肉、乳食品,“男女雜坐,更相酬勸不禁”。“主人執盤盞以勸客?惋嬋羯倭翡傅危瑒t主人者更不接盞,見人飲盡乃喜”,“終日必大醉而罷”。他們認為“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
6.餞行、接風酒
餞行,古代又稱祖席、祖筵等。是人們為某人送別時而特設的酒宴。據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說,祖席、祖筵本是古代人祭祀祖神恪(同修)的儀式。由于祖神恪喜歡旅游,對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們出遠門時總要設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平安。后來,此習逐漸演變發展,形成了餞行飲酒的習俗。
關于餞行之俗,古文獻上有很多記載。《詩經·大雅·韓奕》云:“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這是周朝時人們用酒餞行的例證;戰國時期,荊軻到秦國行刺時,燕太子丹也在易水之上為他餞行,荊軻在酒宴上飲酒豪歌,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句;《漢書·疏廣傳》載,西漢的疏廣、疏受告老還鄉時,公卿故舊數百人設酒宴為他們餞行;《鄭玄別傳》載,鄭玄跟隨馬融學習7年,當他辭別馬融,準備歸家養母時,300余人為他餞行,且“皆離席奉觴”,向他敬酒,無奈,他只好連飲300余杯。
古人是十分重感情、重友誼的,他們從不妄交朋友,而一旦相知、相交,建立了友情,則倍加珍惜,不會輕易舍棄。
這種真摯的情誼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顯露,而在離別餞行之時卻因酒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美好的回憶、未來的懂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愿……統統在餞行的飲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脫,得到了慰藉。臨別餞酒,實際上意不在酒,而在于這種浩渺無際、深沉無底的情意的交流與貯存。這便是古人把酒餞行的真諦。這種以酒餞別,在唐代達到了高潮,許多詩人都曾吟誦、甚至親身體驗過這一令人感懷的主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愁酒半酣。”(韋莊《古離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杜牧《贈別》)綿綿的離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淳f上去,新月到應圓。”(李白《送別》)離別的愁酒固然難飲,然而它卻表達了送行者的深厚情意,遠行者將永遠將其珍藏;“渭城朝雨淚(yi異)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謂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別摯友時的情感。
接風,又稱洗塵、洗泥,是設酒宴招待遠方來客的習俗。此俗古代早已有之,只不過當時不叫“接風”、“洗塵”而已。
如唐代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知道了就跑到旅館去看他,并用自己身上佩戴的金龜“換酒與傾,盡醉”,從此,李白和賀知章成為終生摯友。“洗塵”、“接風”之詞的出現,大概是宋代以后的事。如《宣和遺事》說:“多年不相見,來幾日,也不曾為洗塵;今日辦了幾杯淡酒,與洗泥則箇。’’再如《水滸》二十六回:“小人們都不曾與都頭洗泥接風,如今倒來反擾。”可見,當時洗塵接風已成為一種禮儀時尚了。直到今天,“接風”、“洗塵”仍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