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世間哪種風味能夠給人帶來快樂?
甜味一定能穩居前三。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人類吃到的第一口食物——母乳,就含有乳糖。甜味是刻在人類基因里的味道,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難以抵制其誘惑,造就了嗜甜如命的傳奇。歷代文人墨客會用甜蜜形容我們幸福美好的瞬間。
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吃糖與購買LV限量款包包一樣,都是身份的象征。甜,不僅是生理需求的滿足,還有精神世界的撫慰。探析甜蜜的風味,就是遵從本心,探索人類最底層需求的起源。
來自天堂的味道,人類快樂的源泉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糖一直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無論是金黃稠密的蜂蜜,還是香甜可口的荔枝、香梨、葡萄,當那一抹鮮甜進入舌尖,大腦會情不自禁釋放多巴胺,讓人忘記一天的疲憊,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圣經》指出:“天堂,就是有羊奶加蜂蜜的地方”
由于生產技術匱乏,很長一段時間糖是西方權貴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宴會中,每道主菜必須用糖配置調味汁。僅這一調味汁,就相當于農戶半年收入。
1621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嫁妝中包含“200桶精制白糖”和“10箱糖雕藝術品”,當時這些糖的價值遠超同等重量的白銀,被英國宮廷視為最珍貴的嫁妝。
在中國周朝,古人們發明了“飴”(麥芽糖)的制作方法:把發芽的谷子煮熟后濾掉渣滓,曝曬或熬煮濃縮。
《詩經》寫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意思是周的原野土地肥沃,讓苦味的堇菜和荼菜都長得像飴一樣甜。
西漢時期,蔗糖提煉技術從印度傳入中國。陶弘景曾載道:“(甘蔗)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以為沙糖,甚益人。”廣州地區在澄清甘蔗汁時使用了石灰,生產出成塊狀的紅糖。因為這種糖吃起來有細沙一樣的顆粒感,所以被古人稱為“沙糖”。
宋朝出現了大量制糖工坊,糖終于可以產業化生產!稏|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梁錄》中記載糖的種類有不下幾十種:烏梅糖、糖葉子、花花糖、小麻糖、十般糖、糖糕、糖粥...
糖的大規模供應,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蘇軾自稱“嗜甘”,一生與甜食相伴。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蘇軾對糖十分執著:“……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東坡性亦酷嗜蜜,能與之共飽。”蘇軾連吃豆腐、面筋都要放糖。
而蘇軾好友黃庭堅也是甜食愛好者:“遠寄蔗霜知有味,勝于崔子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吃糖一點也不矜持,居然想用舌頭舔鼻尖。
楊萬里則吃出了意境。他以白糖拌梅花下酒,既顯清貧,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雅致。“糖蜜軟于酥,閬苑山頭擁萬株。剪雪作梅只堪嗅,點蜜如霜新可口。一花自可嚥一杯,嚼盡寒花幾杯酒。”
中國人愛吃糖,善于制作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用“甜”照亮人間煙火氣
在炎炎夏日,如果你在廣東,可能會看到有老廣驅車數小時去順德,只為喝一碗雙皮奶。
雙皮奶的上層奶皮質地柔韌,帶有奶蓋的甘香醇厚,咀嚼間能釋放出濃濃的奶香;下層奶皮如絲綢般滑嫩,入口即化。兩層奶皮一厚一薄、一韌一滑,層次豐富,奶香十足,讓每個吃貨難以忘懷。
雙皮奶的美味得益于復雜的制作工藝和當地獨有的水牛奶。
牛奶燉煮后倒入小碗,成為牛奶1.0,冷卻后凝結奶皮再輕輕倒出,這就是奶皮1.0。將倒出的牛奶1.0加適量白糖與蛋清,拌勻后成為牛奶2.0,倒入原本的小碗內,注意不要破壞奶皮1.0。最后,整碗端去隔水燉15分鐘,冷卻后形成奶皮2.0,一碗雙皮奶就做好了。
順德耕地廣,水牛是主要勞力,因此水牛奶中的脂肪含量是普通牛奶的兩倍,可以形成更厚、風味更棒的奶皮。
而這碗“順德水牛雙皮奶”,成了資深饕客的追求:你若用其他牛奶,他們就會離你而去。
廣東甜品小吃種類繁多,除了綠豆沙、芝麻糊和番薯糖水等基礎款,還有窩蛋奶、燉奶、奶茶、奶蓮、鳳凰奶糊、姜撞奶、杏奶、金銀奶、咖啡奶、谷古奶等各式奶制品。都說女生為了甜點,能長出兩個胃。而廣東女生為了甜品,已經進化出第三個胃。
如果順著長江往北走,到了蘇南地區,當地人飲食與廣東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重甜。
蘇式月餅、蘇式酥糖、松子糖、棗泥麻餅、豬油年糕等甜味小吃捕獲了一批吃貨粉絲;松鼠桂魚、蜜汁火方、櫻桃肉、醬方等蘇幫名菜味道或是酸甜適口、或是咸中帶甜,更令人發指的是,有些蘇南人會在炒青菜再加些糖來提味增鮮。
糖在古代價格高昂,只有權貴才能享受,而蘇南長期作為中國經濟的活躍地帶,人們較為嗜甜。從清代開始,蘇南每年要從外地購買百萬擔白糖。
1981年出版的《家常點心》記載了鮮肉小籠包與無錫小籠包兩道菜,二者的區別是:同樣4斤面粉3斤肉,鮮肉小籠配1兩2錢白糖,而無錫小籠則是令人咋舌的16兩白糖。
當我們往內陸走到川渝一帶,又會見到另外一番景象。提起川菜,麻辣讓人印象深刻。其實糖是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格必不可少的原料。甜味中的潤,可以中和辣椒里的燥,讓川菜呈現辣而不燥、勁爽十足的風味。
經典川菜魚香肉絲是先用醋和糖調出荔枝味,再加入姜、蔥、蒜、泡椒,增加口味層次感,讓菜中無魚,但有魚的鮮味。當你一口咬下去,酸中帶甜、甜中有酸的風味,會通過菜的脆、肉的嫩,像海浪般層層疊疊拍打你的口腔,十分下飯。
當我們走到中國北方,就會見到另一種飲食習慣。都說南甜北咸,其實北方菜中也不乏甜口菜。 魯菜中濟南菜一派最擅甜口菜肴,號稱魯菜中難度最大的油爆雙脆(羊肚與雞胗)就是一道經典的酸甜味菜肴。而九轉大腸、三不沾、糖醋鯉魚等名菜也以甜為主。
要說誰是北方甜口菜代表,物阜民豐、盛產甜菜的東北會拔得頭籌。1906年,北方地區引入抗寒的甜菜種植。三年后,東北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工業化甜菜糖廠——黑龍江阿城糖廠。
1907年,濱江道署首席廚師鄭興文為適應外國來賓的口味,發明了鍋包肉,開創了東北菜甜化的先河。剛出鍋的鍋包肉,又燙又酥脆,酸甜包裹中的里脊肉,還有嫩嫩的口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的飲食習慣,與當地經濟發展、地理氣候密不可分。我們談論美食,就是在探尋人間煙火氣。其中,甜已經成為中華美食的重要風味,影響著不同地區的人們生活。
探尋最原始的自然風味,釀造盛世美酒
在酒業,甜味也是酒類產品笑傲江湖的神兵利器。
在葡萄酒世界,有專門的dessert wine(餐末甜酒)。這是在發酵過程中,特意保留一定的糖分,不令其轉化成酒精,而是增強風味的一種釀造方法。大家喜歡把一些甜型、半甜型的葡萄酒,昵稱為“小甜水”,用以表達其場景松弛、入口友好,小白們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嘗試。
作為舉世聞名的甜葡萄酒產區,法國蘇玳會人為延遲葡萄的采摘時間。當你在秋季進入法國蘇玳莊園,會看到葡萄表皮布滿了米白色的貴腐菌,在濕熱的氣候作用下,葡萄內外形成了天然的發酵池,會蒸發掉部分水分,風味物質能不斷積累,葡萄表皮會變得褶皺成棕色。
蘇玳產區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規定釀制貴腐酒所用的葡萄必須分批次、一顆一顆手工采摘。在時間的醞釀下,蘇玳貴腐甜白香氣富有層次,蜂蜜、花香、核果類香味非常明顯,還帶有金銀花的氣息。
黃酒也有甘香和甜型之分。紹興酒中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四個品系,就是以甜度為劃分。元紅是純粹的干型,幾乎喝不到一點甜味,香雪甜香四溢,足以帶來味蕾的沖擊。
作為非蒸餾酒,黃酒的甜味主要來源于糖類、多元醇以及氨基酸。這些物質賦予了黃酒滋潤、豐滿、濃厚的內核,能讓人感到甜蜜的稠粘感。
而白酒有綿甜、甜凈、甜爽、甜潤、甘甜、蜜甜、醇甜之分,不同甜味對應產品品質各異。
以綿甜為例,指白酒口感中具有厚實感,酒體風味協調有層次感、刺激性較低,余味綿長,甜得自然舒暢,使人回味無窮。綿甜感是品評濃香型白酒酒質優劣的重要依據,稍差的濃香型白酒酒體單薄、味短且甜味不足,不能被稱作綿甜。
從原料選取,到制曲、發酵、蒸餾取酒,再到存儲、勾調,每一個工序都能影響白酒甜味的產生。
以存儲為例,剛蒸餾出的新酒含大量乙醛、低沸點醇類,辛辣刺喉,遮蓋了白酒原本風味。
瀘州老窖會把基酒存放在純陽洞、醉翁洞、龍泉洞三大天然藏酒洞中。洞內空氣流動緩慢,常年維持20℃恒溫與80%濕度環境,為出窖新酒提供酯化、老熟、生香的天然儲藏條件。靜臥在陶壇之中的基酒,隨著時間的流逝,醛類物質會不斷揮發,甜潤的風味物質逐漸釋放,讓產品具有綿甜凈爽的口感,用時間鑄就了“酒還是陳的香”的美名。
酒業發展,本質是人間煙火氣息的體現,無論企業發明什么高大時髦的詞匯,都要展現一方風土人文。四川人喜歡用甜去中和辣椒的燥烈,廣東人偏愛食物本身的鮮甜,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世間萬物芻狗,每個地區的人都有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
在產品打造上,產品要滿足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其中,甜屬于最廣譜的底層風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酒類展現出什么樣的鮮甜,就可能獲得什么樣的消費者喜愛。
社會是流動的,但藏在人類基因最深處的原始風味是永恒不變的。誰能打造滿足人們最本能需求的產品,誰就是最偉大的風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