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啤酒主流地位難以撼動
盡管進口啤酒的營銷方式讓消費者頗為受用,且進口量額出現了大幅增長,但是,不難看出,進口啤酒基數較小,所以才呈現出了頗為搶眼的市場表現。
近日,在談到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時,海納機構總經理呂咸遜在解讀品牌升級時,就談到了進口啤酒。他說,進口啤酒之所以火爆,是因為消費者認為進口啤酒與國產啤酒是兩個類別。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進口啤酒會繼續打造高端化的品牌形象,通過活動營銷等不斷給目標消費者制造驚喜,通過打造迎合中產階層的消費場景,提升溢價空間。而國產啤酒與進口啤酒的競爭,將日漸激烈。
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進口啤酒量額增幅略有提升,我國啤酒的進口量為59.78萬千升,同比增長7.99%,進口額為6.21億美元,同比增長9.01%;其中,無醇啤酒進口量達42.6萬升,進口額為52.5萬美元。
盡管進口啤酒呈現了量價齊升的態勢,但是,在營銷專家方剛看來,進口啤酒不足以用“火爆”來形容,從數據上看,2016年,我國進口啤酒進口量達64.6萬千升,同比增長20%。如今,臨近年末,對照2017年前10個月進口啤酒的小幅增長態勢看,進口啤酒要實現去年的增量,可能性不大。
與進口啤酒相比,國內啤酒企業也一直在調結構、促發展。據了解,2014年之前,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領軍企業基本完成了對區域品牌的并購、整合。一方面,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消費升級,啤酒行業的增速漸趨放緩,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近兩年來尤其是2017年,進口啤酒在獲得消費者追捧的同時,也倒逼長期處于低價競爭的國產啤酒品牌升級品牌形象、調整產品結構,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迎合消費者對高品質、高端品牌形象的追求。
由此來看,在這種環境下,與國產啤酒4千多萬千升的體量來看,進口啤酒難以在短時間內撼動國產啤酒領軍企業的地位。而進口啤酒之所以受到了這么多關注,一是定位中高端的進口啤酒迎合了消費者追求高品質、品牌消費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國外啤酒例如澳大利亞啤酒風味頗多,如麥香味、焦糖味、果香味等,迎合了不少年輕消費者對于多元化、個性化口感的追求。
進口啤酒將迎來瓶頸期
“國產啤酒的價格相對透明,而經營進口啤酒的毛利率則相對較高。”一家上海的進口啤酒商表示,由于消費者對進口啤酒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自己已經經營了多家進口啤酒品牌。
由于進口啤酒主打中高端市場,一些商超還專門設置了進口啤酒專柜,不僅是滿足消費者需要,而且進口啤酒可以更多地讓利給渠道商,這也是其長驅直入國內市場的一大原因。盡管進口啤酒與越來越多的渠道商“牽手”,但是方剛還是給出了自己的預判——進口啤酒的瓶頸期來了,未來,集約化、大軍團作戰、大品牌當道,會是進口啤酒的主流方式,一些小的進口商、名氣不大的啤酒品牌會被“洗掉”。這一切,都要歸結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