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理性消費的回歸
曾經紅極一時的葡萄酒酒莊,為何會頻頻關門,甚至在年底的銷售旺季,這些高貴的葡萄酒還會賣出“白菜價”呢?
在龔克儉看來,這與部分酒商盲目投資、消費者理性回歸有著很大的關系。
龔克儉做進口葡萄酒貿易已經有10年,除了桂林的酒莊外,他在廣州、深圳等地都與朋友合伙開有公司,葡萄酒賣到了全國各地。他說,在2010年前后,很多人看到葡萄酒有巨大的利潤空間,眾多投資者紛紛開店賣葡萄酒。“此前部分進口葡萄酒存在價格虛高的現象,是投資者炒起來的。”龔克儉說,一旦市場需求變小時,這些投資者看到葡萄酒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利潤,又火速關門歇業或者低價處理倉庫積壓,挽回損失。而當消費者們知道葡萄酒暴利后,也變得理性起來,他們不再追求“拉菲”等高端品牌。
此外,桂林市的消費能力本就不高,這也使得進口葡萄酒在桂林市場的銷售情況不太樂觀。“在廣西,桂林的葡萄酒消費能力還比不上防城港、欽州等地。”龔克儉說。
而記者采訪了解到,從桂林的消費者角度來看,大部分消費者幾乎都不具有進口葡萄酒的類別、品牌、購買、存儲、飲用及食物搭配常識。一款進口葡萄酒究竟是不是正宗進口,品質情況怎樣,消費者心里沒數。這種情況下,即便有很多消費者有意嘗試葡萄酒,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也只考慮購買更為熟悉的國產葡萄酒。
陽衛鴻則認為,進口葡萄酒銷售遇冷也與現在提倡的“節儉風氣”有關。“進口葡萄酒是‘高貴’的象征,請客吃飯,桌上放著一瓶進口葡萄酒,檔次立馬就提升了好多。但現在各種公務宴請急劇下降,小型的應酬,桌上也不會放‘高貴’的葡萄酒,這樣一來必然導致進口葡萄酒銷量跌入低谷。”陽衛鴻說,酒類的大單銷售,主要靠宴席、單位團購,進口葡萄酒也不例外。現在單位團購幾乎沒有了,這對實體酒莊的沖擊很大。
應對 調整經營思路
根據媒體的報道,中國葡萄酒業擁有長期的潛力: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五大葡萄酒市場。但在14億人口中,只有3800萬葡萄酒飲用者。并且,這些消費者大多數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這些一線的大城市。人均年消費量只有5.8升,只有法國人均年消費量50多升的零頭。
那么,桂林進口葡萄酒酒莊頻頻關門,是否預示著進口葡萄酒面臨著洗牌?未來這些進口酒莊的出路又在哪里?
龔克儉說,從最近兩年的銷售情況來看,一些中高端的進口葡萄酒少有人問津,但大眾消費的進口酒銷量仍在緩慢上升。“這意味著消費市場仍在成長,關鍵是如何轉變經營思路。”龔克儉說,未來他們將“放下身段”,堅持走親民路線,讓葡萄酒銷售真正回歸市場,這才是正確的出路之一。此外,他們還要引導消費者逐漸提升對葡萄酒的鑒別能力。
“目前桂林各層次的消費群體在不斷成長,我們也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時調整進口酒的產品結構。”龔克儉說,
陽衛鴻則表示,當前正值進口葡萄酒銷售業的洗牌階段。“有挑戰,當然也有機遇。”他說,公司近年來調整經營模式,采取與廠家直接聯營、推出特價直供的平臺,一改以往各層經銷商層層加價的模式,降低進口酒的銷售成本。“單是今年,公司在整個大桂林,就發展了20多家加盟經營店?梢,酒類的消費潛力還是巨大的。”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盡管目前進口葡萄酒實體店所受沖擊較大,但部分酒商已開始轉戰網絡做“電商”。一名在桂林多年經營葡萄酒的經銷商稱,目前他采取網絡+實體店的模式,通過網上商城互動的方式,給消費者返利,以此鎖定自己的消費群體。目前,該經營模式起步1個多月,效果還不錯。